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杭州,分为两个馆区,龙井馆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翁家山268号,占地7.7公顷;双峰馆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乡双峰村龙井路88号,占地4.7公顷。两馆建筑面积共约1.3万平方米。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品数为3865件/套,珍贵文物156件/套,古今茶叶标本170件、国外茶具349件/套。
博物馆藏品类别除茶叶之外,茶文化载体包括茶器具、茶书画、茶邮票、茶文化碑帖、茶箱、茶叶广告单、信函、丝茶银行纸币、茶叶运销单、茶叶包装纸、茶庄价目表、茶馆茶号匾额以及茶俗、茶诗、茶歌、茶舞等与茶相关的古代、近现代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都成为博物馆的征集和收藏对象。
01
双峰馆
双峰馆区以茶文化为主线,每一个展馆都从一个角度,从古至今,用文字、图片、器物、场景等描绘了茶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馆区内的“中华茶文化展”由茶史、茶萃、茶事、茶具和茶俗五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组成。茶史厅以茶文化发展为主线,重点突出唐代宫廷茶文化、宋代世俗茶文化、明清茶马古道等几大亮点。
茶萃厅以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的实物展示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视听手段。茶事厅通过茶树生长环境、茶叶加工、不同茶类冲泡及茶叶综合利用及茶与健康等内容来展示茶叶。茶具厅主要展示中国的历代茶具珍品,以精品陈列为展示理念。茶俗厅以场景为主要表现手法,展示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关于茶的风俗习惯。
— 茶史厅 —
茶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在经历了生羹煮饮,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后,茶被融入一个个场景,汉代原始瓷灶、唐代金银宫廷茶具、宋代文人斗茶方式、明清饮茶演变、近现代茶学发展都在这里一一展示。
这个展厅,通过展示茶饮用方式演变,茶文化历史遗迹,有关茶的诗词歌赋和茶学专著,将茶叶在各个时代生活中的细节一一勾勒。
— 茶萃厅 —
这里陈列着这来自于云南的普洱茶砖,还有直径超过一米的金瓜茶,都是收藏在茶萃厅里的大家伙。
在这个展厅,观众可以找到一百多种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类,并且都有实样陈列在这里,集中展现了中国茶人的智慧。
— 茶事厅 —
陆羽《茶经》把普通茶事升级为美妙的文化技艺,并提出了茶道主张。无论是之前进行的茶叶种植、制作等劳动生产,还是之后进行的煮茶、品饮技法,都是有理可循的。
这个展厅,展示了历代茶人摸索和积累的有关茶树的种植、采制、保存、品鉴、应用等茶叶科学以及因茶而创作的各类茶事艺文。
— 茶具厅 —
魏晋时期粗糙的陶盆、宋代的黑釉盏、明末的紫砂茶壶、清代的粉彩盖碗、近代象牙雕刻的茶匙,每一件茶器都有它自己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场景。
在这个展厅,观众可以看到茶壶、茶杯、茶托、储茶罐、茶碾、茶匙、茶则等等,各种与茶有关的器具。“器为茶之父”这句古话,在这里通过几百件展示品,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 茶俗厅 —
藏族人在屋内喝热腾腾的酥油茶,云南傣家竹楼里傣族人把茶叶放进土罐放到火上烤,烤香后再冲入开水饮用,四川人坐在竹椅子上喝盖碗茶摆龙门阵,徽商茶庄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这个展厅,是一场跟着茶叶走遍全国的旅行。
— 紫砂厅 —
清代文人放在手中把玩的紫砂壶原来还没有一只鸡蛋大,狮球壹上那只“喜狮”原来可以这样憨态可掬,当年外销欧美的紫砂原来是这样带着西方审美元素的。
在这个展厅,由吴远明先生向中国茶叶博物馆无偿捐赠的100件紫砂茶具几乎涵盖了中国紫砂发展的各个阶段,还包括近代一些名家作品。
02
龙井馆
中国茶走向世界,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发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茶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饮料之一,衍生了丰富的饮用习惯和仪式习俗。
依山而建的江南民居群里,“世界茶”成为一条完整的游览主线,你可以用静态环游世界的方式,感受世界各国人民对茶叶的喜爱。中国茶业的发展品牌化、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也是龙井馆区的展览主题之一。
龙井馆区为江南丘陵地貌,有大量喀斯特地貌组织形成自然石林和岩洞,山顶的茶坛可以远眺四周茶山与西湖景致,是最具山地园林景观特色的博物馆。
— 世界茶展厅 —
中国茶走向世界,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茶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饮料之一,衍生了丰富的饮用习惯和仪式习俗。依山而建的江南民居群里,“世界茶“成为一条完整的游览主线。展厅展示了茶叶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与生活道具。
— 中国茶业品牌馆 —
中国有21个省市区产茶,有8000多万茶农,茶产业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在这个展厅,观众可以看到历朝历代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地和品牌,了解到中国茶叶品牌发展历程,展厅陈列展示的国内知名公共区域品牌及茶企品牌作为入馆品牌,展现了中国茶业品牌建设成就。
— 西湖龙井茶 —
龙井,是泉名、寺名,村名,又是茶名。陆羽、高濂、虞集等文人在诗文著作中多次提到龙井,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到过龙井。
在这个展厅,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被一一呈现,龙井的盛名与西湖山水名人轶事息息相关,每一个故事都带着龙井的诗情画意。这里更有西湖龙井茶精湛的制作技艺及品饮方式展现,让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是一座山地园林景观特色的博物馆,山林覆盖率达到了70%,在几个展馆之外,在喀斯特地貌主导的馆区山上,参观者可以看到更多郁郁葱葱的景色。
在茶树品种园,共有各种茶树几十种,包括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几大门类。山上遍布裸露的石灰岩,油麻藤从岩石缝隙中生长出来。此外,龙井馆区突出春茶、秋叶、花香满园的绿化特色,植被与花卉遍布。
山上有真逸亭、问茶亭、迟桂亭等休憩外,最高处设置有观景平台茶坛,可俯瞰西湖山水,茶园风光,尽享修身养气之乐。
03
馆藏珍品
— 原始瓷灶 —
东汉原始瓷灶,高11.7厘米 长15.0厘米,系陪葬用的明器。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 青釉点褐彩碗 —
南朝青釉点褐彩碗高4.6厘米 口径10.8厘米 底径4.5厘米。敞口,弧腹,平底。白胎,器身施一层薄薄的青釉,伴有自然的开片现象。口沿一圈点褐彩作为装饰,器内底刻莲瓣纹。南朝时期,瓷器流行以褐彩作为装饰,同时受佛教文化影响,陶瓷上大量出现以莲瓣作为装饰。
东汉时期成熟瓷器在浙江上虞一带烧制成功,两晋南北朝,越窑青瓷发展迎来第一个高峰。与此同时,饮茶之风已沿长江传播至江南一带,越窑中的茶器如盏托及碗也渐渐多了起来。
— 青釉点褐彩茶托 —
南朝青釉点褐彩茶托,高2.5厘米 口径14.0厘米 底径7.0厘米。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口沿装饰褐彩,内刻划十一瓣莲花,并留下五块垫珠垫烧的痕迹,时代特征明显。系承盏的茶托,以防止茶杯烫手而专门设计。
— 白釉煮茶器 —
唐代白釉煮茶器出土于河南洛阳,系明器,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此茶碾为瓷质,碾槽座呈长方形,内有深槽。碾轮圆饼状,中穿孔,常规有轴相通。碾槽及碾轮无釉,余皆施白釉。碾好后的茶末需放入风炉上的茶釜中煎煮。此白釉风炉及茶釜系煮茶用器,风炉呈筒状,有圆形炉门。茶釜带双耳,煮好的茶,用茶勺舀出放入茶盏托中品饮。
— 长沙窑绿釉茶釜 —
唐代长沙窑绿釉茶釜高11.2厘米 口径 11.4厘米,敛口,束颈,鼓腹,圜底,下承三足,口沿立两耳。釜最早出现于石器时代,是一种炊器。以陶器及青铜器为多,部分为瓷器。唐代盛行煮茶或煮茶,茶釜系重要的茶器之一。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又称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较大的青瓷窑场。始烧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
— 吉州窑玳瑁釉盏 —
宋代吉州窑玳瑁釉盏,高6.2厘米 口径15.6厘米 底径4.7厘米,盏通体施黑釉,釉面滋润,其上再洒以玳瑁状斑块,色彩绚丽。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特色产品,瓷器坯体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釉,入窑烧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再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点,故称玳瑁釉。
— “寿山福海”黑釉盏 —
宋代遇林亭窑“寿山福海”黑釉盏,高5.2厘米 口径10.8厘米 底径3.4厘米。该黑釉盏,隐约可见“寿山福海”四字呈十字对称排列在内壁上。这是典型的遇林亭窑黑釉盏,窑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景区北侧,受建窑影响也烧造黑釉盏,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即在烧成的黑釉器上用金彩描绘文字、花纹等,再用低温烘烧而成,具有特殊的装饰风格。
— 建窑黑釉兔毫盏 —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高6.9厘米 口径12.5厘米 底径4.4厘米,敞口,深弧腹,小圈足。黑胎较厚,内外施黑釉,在高温作用下,茶盏内外釉面铁结晶而析出丝丝兔毫般的效果。
建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以生产黑釉盏而闻名。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为“金兔毫”、“银兔毫”和“黄兔毫”。此为“银兔毫”。
建窑黑釉盏一般胎体较厚,从造型上看,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无论哪种造型,其盏壁都很深,设计的目的为了点茶的需要:盏底深利于发茶;盏底宽则便于茶筅搅拌击拂;胎厚则茶不易冷却。
— 青花折枝花纹提梁壶 —
明万历青花折枝花纹提梁壶,高19.5厘米 口径 6.8厘米 底径8.7厘米,矮直口,短颈,弧肩,圆鼓形腹,矮圈足,肩部两侧向上起虹桥式提梁。整器装饰青花折枝花,青花发色淡雅,釉面滋润。
— 青花花蝶纹铃铛杯 —
清康熙青花花蝶纹铃铛杯,高8.3厘米 口径7.2厘米 底径4.0厘米,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形似倒置的铃铛。杯身绘花蝶纹,青花发色淡雅,杯身2/3处凸起两道弦纹作为装饰。铃铛杯也叫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杯式之一。
— 米黄地五彩花鸟纹盏托 —
清康熙米黄地五彩花鸟纹盏托,由盏、托两部分组成。盏菱口,深腹,矮圈足;托敝口,呈菱花形,矮弧腹,矮圈足。盏托内口沿以青花描绘锦地纹,盏及托外壁先以米黄釉为地,其上再以五彩绘花卉纹。盏、托内壁均饰以五彩花卉纹,底有青花花押款。
— 豆青凸白花茶叶瓶 —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叶瓶,高15.6厘米 口径3.1厘米 底长13.2厘米 。直口,平肩,长方体瓶身。通体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色浅淡若湖水,釉面凝厚。瓶体一面凸白釉刻画梅花一枝,另一面绘荷花荷叶,构图简洁、生动。
— 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纹茶叶瓶 —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纹茶叶瓶,高18.6厘米 口径4.4厘米 底径15.8厘米,瓶呈四方体,圆直口,涩胎无釉,平肩,平底。肩部青花釉里红饰折枝花,瓶体四面绘两组主题纹饰,其中两面绘山水人物纹,远山近水,山体披麻皴法描绘,山间有一茅舍,两高士策杖相遇,正在询师问道,远处有两叶扁舟泛于湖上。另两面绘山石花卉纹,山石及树叶、树干用青花描绘,花卉则用釉里红描绘。
— 银盏托 —
银质,盏托锤揲成型,敛口,呈六出花瓣形,浅腹、下连高圈足。中间有凸圈,以承盏。盖呈三层宝塔形,层层锤揲,顶珠嵌粉彩瓷珠。
— 奶茶碗 —
奶茶碗高5.2厘米 口径13.0厘米 底径7.5厘米,锡制,碗外壁中间围以瘿木,一则起到防烫作用,二则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此外,奶茶碗外专门制作碗套,以双色马尾棕编织而成,有利于游牧民族外出携带。
— 奶茶壶 —
奶茶壶高19.0厘米 口径10.1厘米 底径13.2厘米。藏族茶具,整体造型如葫芦形。壶直口宽唇,粗长颈,折肩,扁圆腹。铜质镶银,壶口及颈下部包银,装饰刻划纹,壶流以纯银制成龙首形,壶柄以银制成一张口微立的龙形。壶颈上半部以及肩、腹、胫部分以镂雕银质作为装饰。壶盖制成三层覆斗形,如意形顶珠以银包嵌。
— 茶筹—
茶筹长11.0厘米,共103枚,圆柱形,每枚茶筹均漆有不同颜色。茶筹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写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信息。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茶叶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