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博物馆
大庆博物馆,前身为大庆展览馆,于1964年组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是集古环境、古动物和古人类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展馆建筑面积为187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2000平方米,馆藏化石10余万件,物种达43种。
大庆博物馆基本陈列主要有《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博物馆内藏有中国最完整的狼化石和最后鬣狗化石等,镇馆之宝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同一个体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是全国乃至世界上专业性收藏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种属最全、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01
场馆概况
大庆博物馆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大庆展览馆,馆址经历多次变迁,1991年展览馆的“铁人王进喜事迹展”整体迁至铁人纪念馆。1998年,大庆展览馆更名大庆博物馆。2005年,大庆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选址大庆开发区文苑街,毗邻大庆歌剧院、大庆书院等文化机构,2008年新馆的自然陈列部分率先对外开放,2011年布展工作完成并全面开放。
大庆博物馆展馆建筑面积为187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2000平方米。博物馆共分为三层,一楼分为A、B、C厅,A厅是公共大厅,B厅是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陈列,C厅是临时展厅;二楼只有D厅,是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三楼是E厅和F厅,E厅是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陈列,F厅是科技报告厅。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三个:“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陈列”,主要展示大庆自然生态的演变过程和资源的丰富性;“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重点展示第四纪哺乳动物进化、中国国内外对第四纪的发现研究、大庆博物馆对第四纪化石的收藏保护、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装架互动演示等内容;“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陈列”,集中表现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和重要性。
02
基本陈列
— 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 —
大庆博物馆《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展区属自然历史类陈列。主要展示大庆自然生态的演变过程和资源的丰富性。展厅呈不规则的扁U形。展线长达米。其展示内容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划分为“走进第四纪”、“探索古大湖”、“解析古环境”、“追寻古动物”四个单元。
“探索古大湖”,将大庆湖泊湿地的成因和状况与第四纪地质地貌有机结合,直观、科学地讲述水下生态,远古时期的地质地貌的形成及演变过程。通过分别阐明钻孔岩芯的获取及分析、沉积速率和古地磁测试,从而使观众直观地了解到科学家们关于古大湖的具体范围、演化变迁及形成年代等结论的推断过程。
“第四纪大事记”是面积达104平方米的复原的第四纪地层墙,同时展出的还有博物馆采集的40米长的第四纪岩芯柱,并运用了滑动电视。当显示屏移动到第四纪发展史上发生重要事件的年份位置时,屏幕上会立即显示详尽的图文介绍,向观众讲述第四纪长达258万年间的大事记。
“解析古环境”,从解析什么是化石,化石的形成过程入手,利用展板、模型、复原景观及大量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展现了东北第四纪草原环境、森林环境、湖泊湿地环境的面貌。
“追寻古动物”,伴随着悠远的乐曲声,人们可以欣赏大象、角马、斑马成群迁徙的多媒体画面,它们穿越河流,踏过平原,披着霞光,迎着暮霭。一幅幅在晚更新世灭绝的动物图片展现人们面前,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大角鹿等等。还有庞大的猛犸象和大角鹿的复原模型伫立在第一展区的出口处。
— 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 —
“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展区属自然历史类陈列,以分类叙述、进化比对、发现研究、收藏保护为线索,展示了大量珍贵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揭示了东北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繁衍生息的历程。
展区分为“神奇的长毛巨兽”、“丰富的动物种群”、“繁盛的草原大军”、“不懈地探索研究”四个单元。大庆博物馆已经成功地收藏了43 个属种,填补了中国该动物群化石系统收藏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以及展示价值。
“神奇的长毛巨兽”,运用图板、化石、模型、图像介绍长鼻类的起源与演化、猛犸象的分类与演化、还有大庆地区猛犸象化石的发现。在猛犸象群中,昂首领先的两具真猛犸象王者之风尽现,原来它们两位就是大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中一具于2002年出土于黑龙江省的宾县,站立时高3.35米、长6.5米,同一个体的化石完整率达85%以上,这架罕见珍贵的真猛犸象骨架化石被大庆博物馆征集后,在馆内古生物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努力下装架成功。
另一具真猛犸象骨架化石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的青岗发现出土,站立时高4.35米、长7.5米,同一个体的化石完整率达90%以上,是中国发现个体最大、最完整的真猛犸象化石骨架。
“丰富的动物种群”,展示了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里啮齿目、食肉目、兔形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众多动物成员。
“繁盛的草原大军”,是第四纪古动物陈列通道,由50具牛群化石骨架组成的气势庞大的“沸腾牛群”,每一头牛的形状和神态都各有不同。旁边展墙上陈列的105个野牛头骨化石组成的牛头墙却是安静祥和、趣味十足,与狂奔的野牛群动静相衬。
“不懈的探索研究”,介绍了大庆博物馆自2002年与中国科学院等专家成立课题研究组以来,在东北第四纪的探索研究过程中不寻常的发展历程,以及为未来的科研所做出的精心准备。
— 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 —
“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展区属社会历史类陈列,是大庆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承托着历史文化的传播以及教育的职能。
该展区通过大庆远古人类、灿烂的青铜文化、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驿站文化四个专题,让人们通过时间隧道,穿越历史长河,去感受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和重要性。
展区内文物藏品的陈列疏密有致,对于一些珍贵的藏品,如大庆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陶器—弦纹大口斜腹罐等文物,采用“少而精”的低密度展品陈列形式,用独立展柜、详尽的文字说明诠释其时代背景、历史价值。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如大庆地区的细石器工具,则采用了高密度的陈列形式,分类展出大量的石镞、石核、石叶、刮削器、剔挖器、雕刻器等文物。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大庆日报、文旅大庆、大庆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