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历史陈列馆
清康熙十三年(1674)于黑龙江左岸建瑷珲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黑龙江将军驻地。康熙二十四(1685)年于黑龙江右岸筑瑷珲新城,即今爱辉镇,移将军衙门于此。康熙二十九年(1690),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今嫩江),由副都统驻守瑷珲。
清代瑷珲副都统衙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裁副都统,改置瑷珲直隶厅,1913年改瑷珲县,1934年瑷珲县移驻黑河,1956年改为爱辉,1983年撤销。此地仍以爱辉为名。据《龙沙纪略》载:“艾浑……-一曰艾珲,言‘可畏’也。”1993年,改建制为爱辉区,成为黑河市的唯一直辖区。
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南,这里曾是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也是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新城遗址。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01
场馆概况
瑷珲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75年6月,同年9月竣工并对外展出。初建馆时,定名为“爱辉反修展览馆”。1979年7月展览馆对展出的内容进行调整,并定名为“瑷珲历史陈列馆”。鉴于原展览馆面积狭小,布展手段落后,在全国同类型级别的示范基地中条件差,1999年底,黑河市委市政府决定改扩建瑷珲历史陈列馆。
改扩建后的瑷珲历史陈列馆占地10万平方米,规划为8个大小不等的功能区:大门风景区、历史陈列区、题词碑林区、将军衙门区、民俗风情区、江畔娱乐区、管理区和商服区并适当配置园林、绿地、雕塑等景观。
瑷珲历史陈列馆新馆展馆的设计成方圆一体,主展厅大楼右圆左方,象征国土完整,可是被一个大三角一冲为二,右圆型建筑被割出城墙,寓意不平等的《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被沙俄割占了60多万平方公里。三角形的一边指向见证松,另一边指向魁星阁。
魁星阁,约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1900年沙俄侵略者将瑷珲付之一炬,整个城市变为废墟,魁星阁却奇迹般得以幸存。1933年日军侵入瑷珲,魁星阁成为瞭望岗楼。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炮击瑷珲城内军事目标,魁星阁被击中阁顶塌陷。1983年,瑷珲县政府复建魁星阁。
主展厅入门左侧是有创意的城墙,上面是210平方米的大型铜浮雕《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右侧是五面风墙,五面风墙悬挂大小不等的1858个风铃,在微风中作响,寓意是1858年签订的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顺着风铃墙步入50米宽、6米高的阶梯,阶梯旁的侧面小广场上,一个母亲的两只抽象的大手,托着地球仪,有一个残缺的手指,寓意着祖国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夺去了近十分之一。
02
基本陈列
陈列馆内展示黑龙江流域从有人类出现直至今天的历史。其中重点展示的是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中俄东部关系史,共有藏品3000余件。
陈列馆内现存1685年和1907年不同时期修建的两段古城墙遗址和见证1858年中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屈辱历史的古松,以及1900年瑷珲城被毁时唯一幸存的建筑一魁星阁,另有清代瑷珲籍将军墓碑十余座。
进入展馆首先看到的是序厅,序厅集中反映了瑷珲历史陈列馆的主题。基本陈列《瑷珲历史陈列》以专题和编年相结合的体例,娓娓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
新馆陈列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展示从遥远的古代起,源远流长支流众多的黑龙江流域就哺育着中国古代北方诸多民族。他们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广袤的土地上,世代劳动、生息、繁衍,与血脉相连的中原各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明永乐七年(1409)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的最高军政机构。永乐十一年(1413),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永宁寺,并在佛寺中立石碑一块,上刻《永宁寺记》碑文,记录了建立奴儿干都司的史实。明宣德八年(1433年),重建永宁寺,并再立一碑,铭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以记其事。这两通碑被合称为“永宁寺碑”。
第二部分“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展示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族,遭到了沙俄哥萨克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组织了雅克萨之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之战,是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清朝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清王朝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
第三部分“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龙江流域”,展示《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的管理。在约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环境里,黑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爱辉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四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黑龙江和中俄《瑷珲条约》”,展示十九世纪下半叶,清帝国已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再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年,在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武力威逼下,黑龙江将军奕山被迫与之签订了丧权失地的《瑷珲条约》。
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 ,展示《瑷珲条约》生效后,黑龙江两岸中俄贸易发展起来,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仍归中国管辖。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沙俄借机出兵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烧毁了黑河和瑷珲。
1900年8月3日,沙俄侵略军从南、北、东三面夹攻瑷珲城,瑷珲军民在瑷珲副都统北路翼长凤翔率领下,用鲜血和生命抗击沙俄,最后因寡不敌众,城池失陷。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海兰泡惨案》半景画,画长76米,宽19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半景画馆,全国第五个半景画馆。
《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为瑷珲历史陈列馆的专题展览,观众参观完瑷珲历史陈列馆,便可步入该展厅继续参观。该展反映的是中俄两国从古到今的友好交往,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和友好往来。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瑷珲历史陈列馆、黑河封面、黑河文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