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海。
港头古村与白峤古村相距2.6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港,村子周围有后门山、茅头山、下洋山,村南是白峤港。越溪大桥未造时,这儿是水陆交通的要道。
村中有一棵近千年的古樟和一株五百多年的苦槠,在明《崇祯宁海县志》的宁海地图上也标志有港头的地名,这些都见证着港头古村悠久的历史。
港头古村的老屋都集中在村子的西面,一个古老的台门还保存完好,但里面的房子都已倒塌。台门两侧有石刻的对联:户停元峰开甲第,门环玉水广财源。也是曾经的富有人家。
石刻的梅花和兰花都是彩色的,台门上的灰塑也很精美,最上面福禄寿三星的头像都遭到了破坏,那是特殊年代的历史印记。
天色将暮,我穿行在港头的小巷中,那些古旧的老屋大多是百姓人家,也没有见到特别好的老房子,有些园子都是荒草凄凄,不时听见几声犬吠。
有的老人还住在老房子里,我看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一个人在烧菜,许许多多的人都过着平常的日子,坚强地活着。
在村里我遇见了74岁的陈壵丰先生,他向我讲述起了港头的航运:港头村囗原来有个岩陡渡,在越溪大桥未造的时候,这个渡囗可坐船到对面的蒲岙,七市、梅枝田、长洋岭这边的人上县城都可以经岩陡渡到港头,再到白峤,然后翻越白峤岭至城关。离港头不远的水车也有个埠头叫高坛埠 ,而靠近白峤这边是白峤埠。白峤埠分里埠头和外埠头,外埠头常有大船停靠,而里埠头有海鲜交易。当时港头有四只大船,两只走宁波,两只走上海,运去的是蚕豆、玉米等农产品,运回的大多是煤等货物,陈师傅20岁在船上搞航运,干了七八年。当时的外埠头边还有很大的仓库。六十年代野生大黄鱼二角五分一斤。陈师傅也见证了港头村那段航运的历史。如今没了往日的船来人往,一切归于沉寂。
离村不远有白水泉古井和昙猷石。白水泉古井又名昙猷洗肠井,东晋义熙元年(405)为昙猷尊者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旁有袖石,相传系昙猷携来的压舱石。
白水泉是一囗古井,井囗外方内圆,古井内壁长着绿草,井水清澈甘甜,若遇干旱,涧水断流,可井水不干,实为奇迹。近百年来,荒草湮没,古井渐渐埋没,2003年储吉旺先生夫妇出资重修,让古井重现光彩。
古井旁有昙猷石,断成两截(原有三截),拼接而成,对昙猷石,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有仙人袖石,高丈许,上大下小如杵。宋《嘉定赤城记》亦有记载:(寿宁寺)门外有猷所携石,高数尺许,石上有绍圣中高述、陈安道以下题字……昙猷石下部侧面有石刻文字,因为年代久远,已难以辨认。
2022年7月,宁海的文物爱好者曹炜、任亚亚、童相兵、李本侹、葛俊俏等人对石上刻字进行拓片释读,拔开了这一历史迷雾的一角,断石上的文字隐约是:……海扵緱山之下,苴茅開土,建一梵院,名海晏,記之以石。仔细看,有两重字刻在上面,可辨出“陳(与苴有重叠)建、壬(与院有重叠)、二、月(与晏有重叠)、七、日”等文字,可供后人研究。
昙猷(286一396)是东晋时甘肃敦煌的一名僧人,在三门海游瑞云山麓建普济院,后又在海游香山山后周建龙翔院,龙翔院后来移至高枧,就是现在的多宝讲寺。据《高僧传》载:猷以太元之末卒于山室,尸犹平坐而举体绿色。
距白水泉古井百米有寿宁寿,这是一座晋代古刹,多年前曾来过这儿一次,只有一座大殿,殿顶长满荒草,而今经重建扩建后已焕然一新,几无古迹。但它是我县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
宋《嘉定赤城志》载:寿宁寺,县南十里,旧名白水庵,晋义熙元年(405年)僧昙猷建。建时猷自海乘槎至,卓锡泉涌,故以为名。 另寺中有一块今人所刻石碑,碑文中有:(邑东寿宁寺)……为天竺高僧昙猷尊者所手创。其中的碑文疑有误,”天竺”是古印度一带的称呼,昙猷是敦煌(今甘肃)人,不是天竺高僧。唐天宝三年(745),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曾歇宿于此。
浩浩的白溪水和洋溪水汇合后经白峤港滚滚东流,从港头村前静静地流过,昔日棹影约约之景已不再重现,但那段历史会让人记起那曾经的古渡头,那曾经人来熙往的那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