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首府路文博新村004号,在大别山腹地新县城关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凤凰山、英雄山脚下,是一座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收藏与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92000平方米,1984年开始建设,2008年3月免费开放。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藏品总数为1130件,以革命文物为主,种类有军事用品,如“列宁号”飞机;文献资料,如苏区党政机关的报告、法令,其中壁书《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为革命文物一级品;革命烈士遗物;历史照片;其它文物,如各级苏维埃印章、钱币、收税凭单等 。
01
场馆概况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288亩,由主展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英雄山、大别山国防教育园四部分组成。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
主展馆为仿古建筑,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整体设计造型为“一艘乘风破浪的船”,采用仿古式现代建筑,既有旧式封火墙、圆形立柱、琉璃瓦顶、雕花门窗、四角攒尖小亭子,又有大理石、玻璃等现代装饰。基本陈列《红色大别山》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
— 鄂豫皖苏区将帅馆 —
鄂豫皖苏区将帅馆是国家红色旅游“1231”重点工程。2008年开始兴建,建筑面积5440平方米,外观设计为将军勋章绶带造型,顶部设计为五角星形状,喻示着将帅们战功赫赫,彪炳史册。
将帅馆陈展分为序厅、元帅厅、大将厅、上将厅、中将厅、少将厅和多功能影视厅,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9位将帅的丰功伟绩。
将帅馆内部陈展主要采用大型雕塑、幻影成像、多媒体演示、电子翻书台、将军档案墙等高科技手段。将帅馆序厅展现了一幅“将军故乡、将星璀璨”的壮丽画卷,主要由“将星璀璨”大型铜雕和“红军的故乡 将军的摇篮”多媒体沙盘组成。
“将星璀璨”铜雕,弧长30米,高10米,面积330平方米,雕塑的是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9位开国将帅。第一排是2位元帅刘伯承和徐向前、3位大将徐海东、陈赓、王树声以及21位上将,后面是43位中将和280位少将。
— 英雄山 —
英雄山景区位于博物馆西北部,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由入口广场、奋斗铜雕、红旗飘飘、镂空火球、火树银花、环山栈道、铁索吊桥、六角凉亭、十亩桃园、映山红花几部分组成。
主题雕塑“红旗飘飘”,喻示着在大别山区诞生的8支红军队伍和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的革命斗争生生不息,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 大别山国防教育园 —
大别山国防教育园位于英雄山脚下,陈展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模型机,以及退役歼-5型飞机、高射炮、加农炮、榴弹炮、火箭炮、装甲车、轻重型坦克等多类大型国防武器。
02
基本陈列
《大别山·红旗不倒》展示的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风起云涌的革命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开辟了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成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艰苦转战45个县,牵制国民党17万正军,有力支援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有力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的游击斗争,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开辟了抗日战场,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6年6月,中原主力部队从这里突出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1947年8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的新的历史阶段,这里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风起潮涌。辛亥革命让大别山区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大别山区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别山区党的组织迅速建立,并掀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
第二部分:星火燎原。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大别山区党组织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旗帜,发动武装起义,实行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反“会剿”、反“围剿”的胜利,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第三部分:辉煌苏区。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省委成立后,以新集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领导根据地军事斗争和苏区建设。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面积达到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万,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第四部分:浴血坚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转移。在斗争形势极为严峻的关头,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主力红军,坚持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随后,红二十八军又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第五部分:走向胜利。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区抗日统一战线逐步建立,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党领导大别山军民积极争取和平,实施自卫作战和战略突围;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伟大转折,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03
馆藏珍品
— 锦幛 —
“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锦幛,国家一级文物,是济宁市民为纪念“七一”“七七”献给济宁市委的锦幛,上有3000多人的签名。锦幛是用两块红色平板布缝制的,长4米,宽1.5米,幛面上缝着用黄平布剪成的标语“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锦幛上款为“纪念七一、七七献给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济宁市委员会”,下款为“济宁市第三区全体市民鞠躬”,字体均为隶书。另在幛面上有用毛笔竖排楷书山东济宁市民3357个名字。原本锦幛上缝有一枚直径约0.9米的不规则大五角星,后该五角星被共产党员张世全取走。
— 《法令草案》 —
1929年冬,鄂豫边区部分乡村根据《鄂豫边土地政纲实施细则》进行了土改。1931年,张国焘推行“左倾”错误路线时,硬要这些乡村重新土改一次,遭到边区民众的反对。正好在1931年12月1日,中央颁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鄂豫边的土改基本符合“土地法”精神,因此箭河方湾村主席方忠尧派秘书方思归将中央“土地法”书写墙壁上,进行广泛宣传,以示对张国焘错误土改路线的抵制。
1932年秋,红军主力转移后,方湾村群众将其覆满泥巴保护起来。1966年揭开。1978年新县文管会在墙壁外做了一个柜式保护罩。1979年公布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记入《新县文物志》,1991年9月,这块墙壁被切割搬迁到新县博物馆。
— 陈波将军血染的党证 —
这张党证是川陕苏区党组织颁发给“优秀共产党员”的首批党证中的一张,当时共颁发了2000张,陈波将军的这张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
陈波原名陈汉清,1929年初,20岁的他在湖北红安七里坪参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当选为红四方面军参谋处党支部书记兼党小组组长。
党证,作为组织身份的证明,不仅可以增强党员的责任心与自信心、使命感和荣誉感,还在管党治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规定:“党员自请出党,须经过区之决定,收回其党证及其他重要文件,并须由介绍人担保其严守本党一切秘密,如违时,由区执行委员会采用适当手段对待之。”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作出的关于“党证”的规定。
1934年4月1日,中央组织局发布了《关于保护党证的决定》,对党证的重要性及遗失处罚办法作出规定:“党证对每个党员有同他入党一样的重要意义,每个党员都应完全负责保存他自己的党证……如因自己不注意妥当保存党证而致遗失或者无故遗失党证的,应受党纪律上的处分。”
陈波参加长征抵达陕北后,任八路军某部副团长。1941年3月的一天,他向战士们介绍滚雷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时,发生了意外爆炸。经奋力抢救,陈波虽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一条手臂。醒来后,陈波发现腰间的小皮囊不见了,便焦急地询问护士。护士将他的血衣翻遍,终于找到小皮囊,里面的党证早已被鲜血染透。
— “列宁号”纪念机 —
这是一架国民党空军的“柯塞”式侦察轰炸机,被红军缴获后经过重新修配组装,机身被涂上银灰色的油漆,并在机翼两侧用红漆精心绘制了两颗醒目的红五角星。为了纪念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故命名为“列宁号”。
— 《会决议案》 —
罗山县苏维埃政府翻印的《鄂豫皖省文化委员会各县联席会决议案》,此文献是用白色油光纸,正楷体刻写。竖排版,黑油墨印制,以细铁丝装订。封面上竖版五排印着“鄂豫皖省文化委员会各县联席会议草案”,四周有花边。
此《决议案》是1932年5月鄂豫皖省文化委员会召开苏区各县联席会议时通过的有关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指导性文件,全文共16页,分为四章,约6000余字,主要对苏区“社会文化教育”、“学校教育”、和“教师、学生联合会”等问题作出了决议。《决议案》对鄂豫皖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 捷报 —
此报是用毛边纸、红油墨、正楷体、竖排版刻印。右上角画着太阳的一边及射线,太阳左下侧横刻“捷报”两字,每字约四平方厘米,用花牙边框住。落款是:“中国共产党鄂东北道委一九三七年阴历正月二十四。”
这是三年游击队时期,中央鄂东北道委领导根据地军民在反敌“清剿”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捷报。它真实地报道了红九路游击师在1937年正月半个月内攻打国民党反动地方武装的战绩,大大鼓舞了根据地人民革命胜利的信心。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河南省文旅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