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位于山东青岛市崂山区,其又称牢山、劳山、鳌山、辅唐山、不其山等。其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故有“第一名山”之称誉。
崂山的主峰是巨峰,“巨峰”又称“崂顶”,其峰势伟巨,有“万山之祖”之称。
崂顶景观奇特壮观,主要有三大景观,分别是云海奇观、彩球奇观、旭照奇观。
云海奇观,春夏交接之际,山中游动着漂浮的云雾,当日出之后,呈现出一幅云海翻腾的画面,甚为壮观。
彩球奇观,当盛夏之时,在雷雨之际,有时就会出现一些彩色的“小火球”,这些“小火球”在崂山的云雾中来回窜动,就如一条条金龙在腾空翻舞一样,这个奇观则被称为是“云海之花”,而当地人则称其为“崂山火球”。
旭照奇观,则是崂山十二景之首,其能居十二景之首,自然甚为壮观。
上面说了,崂山的又称牢山、劳山、鳌山、辅唐山、不其山等等,而这些名字并非一直就有的,而是在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名字,是经过屡次改动的。
首先来看下其名“劳山”,“劳山”之名,始见于《诗经》。
至于“劳山”的得名情况,则说法不一。
一,因为此山山势雄伟陡峭,攀登此山颇为费劲辛苦,所以称其为“劳山”。
二,根据顾炎武的解释,是因为秦始皇嬴政曾在崂山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所以就称其为“劳山”。
三,因为此山坚如磐石,当地人觉得其是一座牢固之山,所以得名为“牢山”。
四,由于在我国古代的星象学中,星象学者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是相对应的,而天牢星刚好和此山相对,所以就得名为“牢山”。
当然,不管是何种原因,其“劳山”之名,是家喻户晓的。
崂山又叫“不其山”,
其之所以又叫不其山,是因为在远古时期,此山附近住着两个部落,分别是“不族”和“其族”,
后来,人们就以“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之名为山名,是为“不其山”。
而至于“崂山”之名,则始见于《南史·明僧绍传》中。
到了明朝清初时期,当时的黄宗昌在著修《崂山志》时采用“崂山”之名,后来“崂山”这个名字就开始被延用。
至于“辅唐山”之名,是唐玄宗李隆基所改,之后的《太平广记》则沿用了“辅唐山”之名。
由于崂山位于海滨之边,其景色秀丽、谷幽清净,是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处,所以其历来被称视为是“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故而,曾有不方士、道士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有的是到此处游玩,有的则是到此隐居。渐渐的,崂山就成为了一座道教名山。
据史料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有方士到崂山隐居修炼了,随着时间的推进,到了唐宋时期,崂山道教开始兴盛,至元明两朝,崂山道教达到鼎盛。
我国的道教和佛教一样,都同样有很多流派。而崂山的道教,则是以王重阳所创的全真派为主流。
看过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对全真教王重阳、丘处机的名字自然不陌生,当然,他们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且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的。
在历史上,全真教的丘处机就曾三次来到崂山说法,这件事对崂山道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之后不久,北七真就在崂山,不仅各自创立流派,而且还争先恐后的建造道观,从而有了后来的“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繁荣景色。
当然,后来由于战乱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使得崂山道教建筑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如今崂山尚存的道观有遇真宫、华楼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百福庵、大崂观、明道观、太清宫、太和观等等。
在我国的众多名山中,有很多都是佛道并存的,崂山也不例外。
崂山除了是道教名山外,其亦有佛教的存在。
佛教最开始进入崂山的时间,是在魏晋时期,之后在盛唐时期达到鼎盛,而到了清朝后期,崂山佛教开始逐渐衰弱。
当然,从魏晋到清朝这段时间,崂山亦兴建了不少佛教建筑,
根据史料的记载,崂山的佛教寺院,有名可查的有32个,其中在隋朝之前兴建的有6座,在唐朝兴建的有4座,在宋朝兴建的有1座,而在明朝兴建的有16座,在清朝兴建的有5座。
比如法海寺、潮海院、清凉寺、菩萨庙、 华严寺、毗卢庵、观音寺和灵圣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