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婺城区,下伊村。
位于汤溪镇的下伊村,有一种原始拙朴之美,作为与上山文化最为亲近、古遗址最为集中、保稻节最负盛名的古村落,该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下伊村已有700年的历史,其“古城”之称源于村庄西北4米处有一“古城脚”,相传为明朝之前所筑的城墙遗址。
村边青阳山下,考古部门先后发现山下周遗址和青阳山遗址,有着商周、后良渚、上山文化的遗存,充分说明以上山文化为核心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浙中地区存在聚落性分布现象,为研究浙中地区后上山文化的演变脉络和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下伊村的明清古建筑众多,有思任堂、藩臣堂、列宿堂、恒德堂、贻谷堂、萃禧堂、六德堂、雨台屋等等。每个建筑的建造年代,在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每一个建筑的名称都代表了先人们的一种期许。
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1414年的思任堂,被当地村民成为“铁皮门”的贻谷堂,则建于1601年,这座明万历年建的建筑,柱础栋梁,粗大壮硕,恢宏壮观,横梁为冬瓜状,又被成为“冬瓜梁”。
建于1700年的六德堂,有着时代鲜明特征的深浮雕。一个叫八字门小厅的老房子,可以看到金华独有的建筑构件“猫儿梁”,这是东阳工匠具有代表性的构建,将实用与审美精妙地结合起来。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列宿堂,这个砖仿木结构斗拱门坊,建于明嘉靖年间,也较为少见,门坊上有御笔“甘露流芳”四个大字的金匾,历经岁月变迁,仍赫然如新。
另外,下伊村的石子巷也颇有味道,大多长直二狭窄,最窄的,要两个人并行且挨着肩。这些石子巷,行人稀少,走进去可以让古老而静谧的气息沉静心灵。
下伊村特有的民俗传统有正月十五的“摆盛”和六月初一的“保稻节”。“摆盛”用来祭祀徐偃王和下伊祖先。“保稻节”是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数百年,是从文物走到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明形态,既与上山文化的稻作起源遥相呼应,又是对农耕文化根脉的延续。
古村落里还有稻作文化博物馆,两栋背倚厚大溪,与万亩良田隔水相望的古朴建筑成为众多游客的集散地。中式庭院以“研学基地”的定位和风格排布景致,值得一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