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福全村。
位于泉州晋江金井镇的海角,藏着一个传统古村落——福全村,名列第3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福全村历史悠久,唐乾年间,即在此驻兵戍守。至宋代,福全港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大商贸港。相传在唐朝时,有一艘木船,也称为“福船”,停靠在福全港,船员对此地考察一番,觉得这里地势险要,可以作为船坞避风之地,因与这艘停靠在岸边的“福船”谐音而得名。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在此建卫城,又称“所内”。
雄伟壮观的古城墙矗立在村口,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据史籍记载,福全所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窝铺十有六,为门四,建楼其上”。该城以1米长、24厘米见方的花岗岩条石垒砌外墙,角石垒砌内墙,中间夯土填实,相当坚固。历史上,这座城墙数次击退来犯的倭寇和海盗。但抗日战争等时期福全城石被拆去建碉堡等,2009年起古城墙的北门、西门部分得以修复。如今的古城墙,是也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福全古城形似葫芦,最大的特点是“三沉三现,三山看不见”,即城内有三座山、三个水塘以及三座建在石头上的庙。整个古城被划分“十三境”,因明代有一千户带兵驻扎,因此有20多个姓氏传芳,也有“百家姓,万人烟”之称。相传因军事需要,城内的北门街、西门街、庙兜街等街巷的连接如丁字形,被称为“丁字街”,这也蕴含着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景。这里,曾商贾林立、人丁兴旺,一派繁华盛况。
福全村整洁宁静,每个路口都设有指示牌。漫步在岁月的古道上,一幢幢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特色建筑映入眼帘。“燕尾脊”和“出砖入石”夺人眼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出砖入石”,这是的建筑未经修复,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明清特色,触摸斑驳的墙面,可以与古人来一场对话。
古城内还保留着许多南洋建筑,历史上村里的诸多族姓都有大量青壮年背井离乡往台湾和南洋谋生,如今旅居海外的福全人多达5000余人。村中还保留了大大小小寺庙20多座,临水夫人庙、八姓府庙、关帝庙、城隍庙、妈祖庙……,这里包容着多元的宗教文化。
历史上的福全村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人辈出的地方。据介绍,这里历代出过进士11名,举人9名。许多姓氏的祠堂前面都树着高高的旗竿。有“无姓不开科”之说。其中最有名的蒋德璟历事明天启、崇祯、福王、唐王等,当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高职。
村内元龙山值得一游。山上有许多巨石,曾作为瞭望台观察城内外情况,是明代抗倭的指挥台。元龙山周围还有供一城军士汲用的“万军井”,抗倭时淬砺兵器的“打铁井”,集城中诸水出水关的“官厅池”一系列水系。附近分布着“元龙山”“天子万”“山海大观”等摩崖石刻,是明代文人墨客所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