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九峰古镇。
位于闽粤两省四县(平和、诏安、饶平、大埔)交界的群山环抱中,名列第5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曾经是平和县的县治所在地,是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建县的县城。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文庙、武庙、城隍庙是古代县治的标配,集中体现了九峰镇的厚重历史。
九峰又名九和。城东九和山,九峰耸峙,镇名由此得来。秦至三国时期,隶属南海郡揭阳县。唐垂拱二年割泉州南部和潮州一部分合置漳州。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受命巡抚南赣汀漳,领兵平靖漳寇,一个没带过兵的白面书生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平定了盘踞在闽粤交界山区数十年之久的暴乱,随后以“析划里图,添设新县”的政治智慧,两度上疏奏请朝廷,在闽粤交界的漳南地区添设了平和县。县城就在现在的九峰镇,作为县治达431年之久。
九峰镇的平和县文庙,在现在平和二中校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亲自规划、设计的,于明嘉靖、万历、清康熙年间屡有重修。现存大成殿、明伦堂保留部分明代原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建造风格。明末著名理学家黄道周曾赞誉平和文庙建筑“美轮美奂,甲于它邑”。其中大成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五间带左右两廊,进深七间。平和文庙历经数百年风雨,虽经数次重修,主体建筑及梁架保存较好,梁架遵循闽南建筑常见的五架坐梁式栋架,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九峰镇的城隍庙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制规模不仅居漳属各县之首,而且居全省县级城隍庙之冠。由于王阳明的提议,为显示朝廷对平定东南动乱有功之臣王阳明奏疏的重视,平和县衙被恩准县堂与文庙视同府一级建制,而按明代“城隍庙要和县衙同高宽”的规定,这一“恩准”政策使九峰城隍庙的规制规模均居漳属各县乃至全省各县之最。
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近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为四进五落建筑群,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牌楼、门厅、戏台、正殿、后殿,两侧有回廊。整座庙宇结构严密,布局合理,雕梁画栋,既蔚为壮观,又富丽堂皇。这座城隍庙供奉的主神是唐朝诗人王维,这在全市乃至全国可谓独一无二。据说王维入主九峰镇城隍庙是王阳明确定的。
九峰镇的武庙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是九峰四大古庙之一,主祀关圣帝君。民间认为关帝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以及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法力。武庙明、清、民国时期多次重修,近年又重修。庙内现存清嘉庆辛末年重修碑记,为平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踏着青石板路,漫步在九峰老街上,最吸引眼球的大概是那座见证九峰近5个世纪风霜岁月的古牌坊。这座位于城隍庙口的龙章褒宠坊,是为南京兵马使指挥曾璋的父亲曾宗龄、母亲张氏所立。坊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坐西北向东南,石质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
这里曾被誉为“闽粤边贸重镇”,如今街道两边前店后坊、前店后宅的骑楼式旧厝,让人仿佛穿过时间隧道来到近500年前的平和县治。漫步在老街上,有时冷不防会从沿街老房子里传出婉转动听的潮剧音乐。这里地处闽粤交界,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汇合,潮剧十分流行,与漳州市区主要流行芗剧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