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区20公里,距广州城区90公里,距澳门30公里,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管理范围20万平方米。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孙中山文物19件,孙中山家族文物20件,孙中山革命追随者文物20件,民俗文物9件,字画文献14件,孙中山邮票邮品14套,馆区内设有”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三个机构,分为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其他展区6大区域组成。
01
孙中山纪念展示区
— 孙中山故居 —
孙中山故居位于南朗街道翠亨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主楼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设计和主持修建而成的一幢砖木结构三开间两层楼房。与村中其他民居相比,具有中西合璧、坐东朝西、门多窗多回环联通的特色。
孙中山在澳门和广州行医期间,经常回乡居住、读书和行医,在此撰写《上李鸿章书》,并与陆皓东共商救国方略。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前后达16年之久。1912年5月,卸任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回乡省亲,在此小住3天。现在主楼陈设复原孙中山先生1892—1895年经常在此居住时的景貌。
主楼前面庭院右侧是孙中山祖居遗址,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出生于此。1913年后孙家把祖屋拆除,并在此挖了一口水井。前院的左侧有一棵酸子树,据说是孙中山先生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树种亲手栽种在此。后院建有厨房、厕所及杂物间,是孙眉于1913年左右回乡建造。
孙中山故居的客厅正中悬挂着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他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的形象,两边墙上挂的是他父亲孙达成、母亲杨氏的画像。上面的神龛,按本地传统,是供奉菩萨和祖先神位的地方。
在正厅的后面、神龛的下方有一个小房间,这个房间当地人俗称为“神后房”,是家族中最高辈分的长辈居住的房间,当时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
孙中山故居前院北侧原有一间约四米宽,八米长的房子,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此。1892年孙中山故居落成之后,此屋改作厨房,并挖了一口水井。1913年孙眉扩建后院,增辟厨房后,把此屋拆除。
酸子树,又称“酸豆树”,位于孙中山故居前院南侧。据说是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带回树种并栽种于此。1931年左右树被台风刮倒,仍然顽强生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1962年3月8日,郭沫若先生到此参观时,曾留下“酸豆一株起卧龙”的诗句形容此书的奇特形态。
童年时的孙中山常在家门前的大榕树下听村中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的老人讲洪秀全的故事,孙中山后来回忆他的革命思想最早根源于此。现在立有铸铜雕塑“根”以纪念。
— 孙中山纪念馆 —
孙中山纪念馆位于孙中山故居西北侧,前身为孙中山故居陈列馆,于1996年进行重建,1999年11月12日落成并向观众开放。 该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由陈列展览厅、综合报告厅、贵宾接待厅、库房、业务办公区等构成。
展馆一楼展厅布置了《孙中山生平史绩》陈列。该陈列学术性和普及性相结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孙中山的生平史迹、思想理论和他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歌颂了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也适当反映了孙中山革命事业主要追随者的情况。
展馆二楼展厅面积约500平方米,布置了《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陈列,反映了孙中山亲属与后裔的情况及他们对其革命事业的巨大支持、贡献和牺牲。二楼还设有临时展厅,面积约有400平方米,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
“中山鼎”座落在孙中山故居与孙中山纪念馆的交汇线的中心点。“中山鼎”口径1866毫米,高1925毫米,铭文高590毫米,基座宽度1912毫米,而这分别代表孙中山先生的出生、逝世时间、享寿年数以及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年份。
警世钟,直径1.2米,高2米,重1.5吨。正面刻有他的亲笔手迹“共进大同”,背面刻有孙中山1924年“勉励国民”的演讲词。警世钟不仅为纪念孙中山努力唤醒中华民族振兴祖国的一生,同时也警醒国民为建设统一富强的祖国而奋斗。
“携手”孙中山与宋庆龄铜像,位于办公区翠亨园。由著名雕塑家廖慧兰教授创作,象征着孙中山与宋庆龄并肩携手,“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为中国的民主、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不息。
02
翠亨民居展示区
翠亨村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山市东南南朗街道,原名蔡坑村,后因附近山林青翠,故改名翠亨村。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1866年诞生于此)。
展示区利用翠亨村一部分旧民居展示童年孙中山的生活环境,包括复原的孙中山祖家、翠亨村民俗展览以及翠亨村当年各层次的民居、民俗展示。
翠亨村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民间习俗丰富多彩。翠亨民俗展览通过模拟场景和实物,介绍清末民初时期翠亨村的民间习俗,包括四时节令的特色食品、北帝神像、织绣贺幛、“九大簋”、贺寿和结婚的新房、花轿等。
03
农耕文化展示区
展示区在孙中山曾经劳作过的耕地开辟的包括水稻种植区、作物种植区、禽畜饲养区、传统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区、现代农业试验区、农具展览等,展示孙中山家乡的农耕文化。
04
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
— 杨殷故居 —
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著名工运领袖杨殷烈士的故居位于南朗街道翠亨村,亦称“翰香堂”,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建筑面积244平方米。杨殷故居是当地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建筑,厅堂三间加左右两间廊屋,两侧卧室用木板分作上下两层,厨房及粮食加工间建于右边。
建筑花岗岩石板墙脚、青砖墙、硬山顶,屋檐前有精美的木雕檐板,采用西式的柚木百叶窗,窗头有精美的以岭南特色水果荔枝、佛手、杨桃等为内容、带西洋风格的灰塑装饰。
正厅摆设有清代全套的酸枝木扶手椅,神楼木雕精美,髹金光亮,富丽堂皇。建筑外墙尚保留有清末盗匪挖墙抢掠及抗战时期日军的射击子弹孔等痕迹。现室内复原陈列杨殷烈士在此生活时的景貌,并设有《杨殷烈士纪念展览》。
杨殷烈士纪念展览结合近代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的历程以及杨殷同志其革命战友们的革命活动。
— 陆皓东故居 —
陆皓东故居位于南朗街道翠亨村,建于清代晚期,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46平方米,建筑面积215平方米,是当地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朴素,屋檐下有彩画装饰,门前挂“二龙世胄,双璧家风”的木对联,现室内布置有“陆皓东烈士纪念展览”。
故居前有庭院,植有岭南花木。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的陆皓东(1867~1895)烈士青少年时代在此居住和生活。
05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
杨莱礼堂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的杨莱礼堂是翠亨村传统大宅的代表之一,正座三进三开间,右侧另有一路侧屋,建筑中轴对称,青砖墙,硬山顶。屋主为杨殷祖父杨启文,清“诰授中议大夫”,在众兄弟中排行第四,因此该屋也称“四宅”。宅内陈列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展览,介绍翠亨村的发展沿革和村中的百年人物。
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醉龙舞融会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令醉龙舞达至步醉心不醉、形醉意不醉的境界。醉龙流传于中山的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以及澳门等地
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崖口飘色色彩绚丽,玲珑飘逸,富有游行节奏感、故事性强等。另外,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头牌、罗伞、彩旗上有精致的粤绣,也是一大特色民间艺术。崖口飘色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曾先后到香港、澳门表演。2008年3月,崖口飘色通过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
中山过去面临大海,浮家泛宅的人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繁衍生息,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
中山咸水歌是用疍家话来传唱的,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中山咸水歌分为长、短句咸水歌、高堂歌、大缯歌、姑妹歌多种。中山咸水歌影响广泛,其中,坦洲的著名民歌手何福友在五十年代还到北京唱咸水歌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2005年,中山咸水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宋中原先民到小榄,为遍野的菊花所吸引,便在此垦荒聚居。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清嘉庆甲戌(1814)举行小榄菊花会期间,小榄乡绅约定以后每逢甲戌年(相隔60年)举办一次菊花盛会。期间,每年或数年均有举办中小型的菊花会。小榄菊花会集赏菊、咏菊、品菊等丰富内容,文化内涵深厚,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7
其他区域
— 杨鹤龄纪念展 —
杨鹤龄(1868-1934),翠亨村人,早年在广州算学馆毕业。1890年前后,与孙中山、陈少白、尢列等以香港“杨耀记” (杨父经营的店铺)为联络点,经常秘密集会,交流革命思想,商议革命大计,时人称他们为“四大寇”。因此“杨耀记”商店又被称为“革命党人最初之政谈俱乐部”。后杨鹤龄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协助孙中山在港澳一带筹募经费及作反清宣传。
1921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聘请杨鹤龄为总统府顾问,并每月馈赠五百元作为养老金;又把越秀山南麓文澜阁修葺一新,延请杨鹤龄、陈少白、尢列居住。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又任命杨鹤龄为港澳特务调查员。1934年,杨鹤龄在澳门病逝。
杨鹤龄纪念展览位于翠亨民居展示区,以翠亨村中冯姓人家的房子,布置成“杨鹤龄纪念展览”,介绍杨鹤龄的生平事迹。
— 杨心如故居 —
杨心如(1868~1946),翠亨村人,是孙中山在翠亨村中的总角之交。杨心如从小胸怀大志,好读书,聪慧过人,过目不忘,但不喜读四书五经,亦无意走科举考试之途,常和孙中山倾谈天下兴亡事,见解独到,多中肯綮,为孙中山所欣赏。1895年,孙中山与革命同志创立兴中会,杨心如也响应加入兴中会,奉命奔走中山、澳门、香港、台湾诸地,策动人力、物力,参与广州起义、惠州起义诸役。黄花岗起义后,奉孙中山命继续留在台湾,建立革命基地。1946年秋,杨心如在台湾病逝。
杨心如故居位于翠亨旧村,始建于清代,民国重修。故居坐西向东,三开间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是当地传统民居代表之一。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室内布置有“杨心如先生生平史迹展”。
— 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
中山这片热土不仅涌现了杨匏安、杨殷、林伟民、苏兆征和阮章等全国知名的我党建党初期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在1925年底还建立了中山地方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高举旗帜,敢为人先,不怕艰难,不畏险阻,勇敢担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人民的富裕安康、幸福和美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中山谱写了一部英勇卓绝、开拓奋进的壮丽诗篇。
“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山地方史展览”介绍了“中山党组织的创建”“中山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中成为中流砥柱”“中山党组织带领人民建立地方新政权”等内容。
— 杨日韶、杨日暲故居 —
杨日韶、杨日暲故居建于民国,为两层砖木式结构建筑。屋主杨东一家八口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杨东的儿子杨日韶、杨日暲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杨东一家被称为翠亨抗日“杨家将”,为中山的抗日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故居内复原布置了杨日韶、杨日暲烈士在此生活的场景,辅以“翠亨抗日杨家将””展览,寄托怀念景仰之情。
07
辛亥革命纪念公园
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占地约20亩、总投资3500万元的主题公园,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休闲游等特色元素于一体,建设风格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公园除了精心布置的各种花草树木外,还有灰瓦青砖的中式长廊,圆拱形的西式亭子,也有相关的浮雕与石雕像,公园走道上全部铺满碎小的石头,人工开挖的小渠流环绕整个公园中心草地。
08
馆藏珍品
— “博爱”横幅 —
孙中山书赠陆兰谷“博爱”横幅,1921年,纵38.3厘米,横116.2厘米,纸本,横幅。落款:“兰谷兄属,孙文。”钤印:“孙文之印”。2006年11月,陆皓东烈士后人赠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陆兰谷是翠亨村乡绅,其子陆灿(1874~1952)是兴中会员,檀香山著名侨领,为革命运动建立组织和筹措经费助力甚大。
— “后来居上”横幅 —
1921年孙中山题赠翠亨学校之“后来居上”横幅,纵39厘米,横144.7厘米,纸本,横幅。上款:“翠亨学校”,落款:“孙文”。钤印:“孙文之印”。1956年11月,翠亨村杨东赠予本馆收藏。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翠亨村村民代表陆献山、杨灿文等到广州,请其拨款兴建翠亨学校的校舍。孙中山书此题词送与他们以作勉励。
— 电报稿复写本 —
孙中山在美国使用的电报稿复写本,纵17.6厘米,横21.3厘米,厚1.2厘米,纸质,复写本,硬皮钉装,1册。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在世界各地奔走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筹集起义经费。该件是1911年4月18日至10月31日孙中山在国外发出的电报复写记录,内有电报总数57件。孙中山离任临时大总统时将此件携出南京,辗转到澳门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处存放,后由孙眉之孙孙满收存,1982年12月赠予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
— 与香港大学师生合影 —
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演讲后与该校师生合影,纵22.2厘米,横28厘米,纸质,1张。1923年1月,孙中山策动粤军联合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由上海往广州,途经香港时在香港大学陆佑堂向师生们发表演讲后合影。
— 翠亨《孙氏家谱》 —
翠亨《孙氏家谱》,清光绪年,纵17.6厘米,横16.8厘米,厚1厘米,纸质,写本,线装,1册。《孙氏家谱》记载了孙中山的先祖由广东东莞上沙乡先后迁入香山县(今中山市)涌口、迳仔蓢和翠亨村,以及孙氏族人的世次、名讳、配偶姓氏、生卒时间、葬地等信息。该件原由孙中山家庭保存,后由孙中山胞姐孙妙茜保管,1957年2月,孙妙茜之孙杨连逢赠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
— 宋庆龄题“孙中山故居” —
宋庆龄题“孙中山故居”墨迹,附宋庆龄秘书室致翠亨孙中山故居函。题词:纵16.2厘米,横26.8厘米;信函:纵 28.5厘米,横21.3厘米;信封:纵20.3厘米,横9.2厘米,纸质,题词1页,信函1页,信封1个。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对翠亨孙中山故居的保护和管理十分关心。1962年5月19日,宋庆龄嘱其秘书致函孙中山故居时,随函寄来“孙中山故居”题词。
— 石印 —
冯康侯篆刻朱文“三十六岁游世界一周”石印,1930年2月,长3.1厘米,纵3.1厘米,高7.5厘米,石质,1方。1930年2月,冯康侯为李仙根篆刻印章,底部阳刻“三十六岁游世界一周”。2006年李仙根长女婿王业晋赠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
— 翠亨韵园花盆 —
清代翠亨韵园花盆,口径41厘米,底径22.5厘米,高16厘米,陶质,1件。翠亨村杨启怀宅花园“韵园”使用的花盆。杨启怀(1831-1874),清候选同知、诰授奉政大夫。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