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青环路11号,占地130亩,建设总投资约2.5亿元,附属广西传统民居建筑露天展示园,是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于2008年12月建成,2009年5月1日对公众免费开放,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兼顾对广西周边省份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资料收藏和宣传展示。
博物馆现有铜鼓、民族纺织品、金银器、纸质品、石器、竹木器、陶瓷器、老物件等八大类别藏品。常设“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壮族文化展”、“多彩中华—中华民族文化展”、“缤纷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展览”、“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6个固定陈列展览。
01
场馆概况
广西民族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取材于富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铜鼓,整个建筑如一只展翅的鲲鹏,遨游于青山绿水之间。建筑面积2937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8000平方米。
整个馆区设有公共服务区、露天展示区、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业务与行政管理区、后勤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内部设有高科技电影厅、多功能会议厅、文物标本观摩室、专题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
— 广西民族村 —
露天展示园(广西民族村)是广西民族博物馆文化展示的活态延伸,占地60多亩,建有12栋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该园以民族文化活态展示为主题,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是一座集民族建筑展示、民族技艺展示、民族团结教育体验为一体的活态化民族文化主题公园。
02
基本陈列
— 五彩八桂 —
广西民族博物馆大型民族文化基本陈列“五彩八桂”分为“序厅”和“家园”、“霓裳羽衣”、“匠心神韵”、“和谐乐章”四个展区,分别介绍和展示广西各民族基本情况,居住与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染织与服饰,民间工艺,节日、人生礼仪、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等。
展厅总面积3721平方米,展出民族文物及其他实物资料约1800件。展陈方式采取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相结合、静态陈列与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法,并配以多媒体音像展示和观众参与活动,加上声、光、电的艺术烘托,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全景式地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一部分“家园”。 广西境内江河遍布,多山地、丘陵与河谷,喀斯特、丹霞地貌与滨海风光交相辉映。广西各族人民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家居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其山地生活、田园炊烟、渔家风情就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家园画卷。
第二部分“霓裳羽衣”。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品种、款式、花样各不相同。或简单、庄重;或典雅、华丽;或反映民族历史,或表现民族身份。其印染、刺绣、织锦工艺争奇斗艳,共同谱写出一首五彩斑斓的霓裳羽衣曲。
第三部分“匠心神韵”。粗犷宏伟的左江岩画;制作精巧的钦州坭兴陶;层叠飞檐的侗寨鼓楼风雨桥;雄浑大气的铁力木家具;风格独特的三江农民画、桂林画扇以及各种雕塑、剪纸、藤编、竹编等,带观众领略广西各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间技艺,去感受他们的手巧、心灵,善于创造的勤劳和智慧。
第四部分“和谐乐章”追求和谐、构建和谐,追求天、地、人和谐相处,追求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共生,是广西各民族生活中不变的主题。放眼八桂大地,小至个人、家庭内,大至社会、民族间,和谐之景随处可见,各族儿女共同奏响了以和谐为主题的雄美乐章。
— 穿越时空的鼓声 —
铜鼓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长达二千多年的一种青铜礼乐器,是我国南方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
铜鼓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
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陈列”本展厅陈列各类型铜鼓六十余面,通过山寨铜鼓声、铜鼓之路、当代铜鼓艺术的传承发展三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铜鼓的历史、类型、分布、演变、铸造、纹样及传承和发展等,也展现了广西作为“铜鼓之乡”、“铜鼓大本营”的辉煌与灿烂。
— 壮族文化 —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中85.4%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勤劳智慧的民族。展览分为“僚”“栏”“欢”三个版块,从壮族的起源和历史、铜鼓文化、干栏建筑文化、稻作文化、糯食文化、织锦文化、服饰文化、山歌文化等方面,浓墨重彩地展现壮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突出成就和伟大文明。
— 昨日重现 —
广西民族博物馆从六千多件各界人士捐赠的老物件中精选的约500件精品,构成了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
展览以展示内容的类别分为:“桩桩写百味 件件是生活”、“方寸之物 记忆之凭”、“春风化雨 文教蓬勃”、“时代深烙印 山河一片红”、“旧曲诵往昔 影像记年华”、“ 家的记忆”六个单元。
展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包括毛泽东语录、袖章、粮票、电视机、自行车等等。这些珍贵的20世纪的老物件或记录历史、或讴歌时代、或反映生活,每一件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 多彩中华 —
“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文化展”以介绍中华民族文化,再现民族风情为主要内容,通过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宗教用具等各类文物约800件(套),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深邃魅力,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 缤纷世界 —
“缤纷世界——外国民族文化藏品陈列”展出日本、韩国、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澳大利亚、埃及、肯尼亚、刚果(金)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品846件(套),涉及亚洲、非洲、大洋洲、欧洲、美洲五大洲,主要有服饰、纺织品、雕塑、皮影、木偶、面具、绘画、乐器、生产生活用具等。
展厅中,韩国传统新娘盛装,印度尼西亚的面具、皮影、神话人物绘画,印度的木版画、骆驼车,柬埔寨牛车,非洲的木雕、油画、乐器,突尼斯及中亚的地毯……为观众展示目不暇接的异域风情。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71亿人口,2000多个民族。其中,1亿人以上的民族有7个;1000万人以上的民族有60个;100万人以上的民族有200多个。勤劳智慧的世界各族人民因自然地理、历史经济、风俗信仰、审美传统等差异,创造形成了缤纷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03
馆藏珍品
— 云雷纹大铜鼓 —
西汉云雷纹大铜鼓,面径165、高67.5、足残径143.5厘米,重299公斤。鼓面伸出鼓颈外,大于鼓胸,面沿下折,鼓胸微凸,最大径偏下,略显斜直,鼓腰呈反弧形。环耳两对,合范线2道。鼓足缺。鼓面太阳纹8芒,三弦分晕,共4晕,晕间饰云雷纹;鼓身三弦分晕,纹饰雷纹等,纹饰模糊。属北流型鼓。是目前发现世界最大的古代铜鼓。
— 四出钱纹铜鼓 —
南朝四出钱纹铜鼓,面径87.8、高52、足径86厘米,重57公斤。鼓面伸出鼓颈外,大于鼓胸,胸腰之际缓缓收缩,无分界线,腰足以凸棱分界。羽纹扁耳两对,合范线2道。鼓足折沿。鼓面纹饰:太阳纹十二芒,芒间连钱纹,芒尖穿至第二晕,二弦分晕,等晕,晕饰钱纹。鼓面立蛙为三单蛙与三累蹲蛙逆时针方向间隔环列。鼓身纹饰:四出钱纹、连钱纹、四瓣花纹。一侧耳下足部有立鸟一只,鼓面背部有扇形调音刮痕。属灵山型鼓。
— “天元孔明”铭坎卦铜鼓 —
明代“天元孔明”铭坎卦铜鼓,面径47.8、高27.5、足径48.3厘米,重20.8公斤。鼓面略出鼓颈外,胸径大于面径,腰部起凸棱,胸、腰、足间无分界线,辫纹扁耳2对,合范线4道。鼓面太阳纹十二芒,芒间心形纹,芒尖穿至第二晕,一、二弦分晕,共9晕,主晕饰“天元孔明”、“福寿进宝”、“寿字形”铭文,其余饰酉字形纹、乳钉、如意云纹、同心圆纹、羽纹、坎卦四道。鼓身凸棱以上除梅花状乳钉外其余不清;凸棱以下饰羽纹、如意云纹、图案三角形。属麻江型鼓。
— 彝族倮倮经 —
1950年代彝族倮倮经原本,纵40、横46厘米,重380克。长方形书册,线装5开本,全本共15页,封面书“倮经原本”,左下角印“广西文物馆”,书册每页粘原稿四张,每张竖排八列彝文(倮倮文),毛笔书写,有红色小圆圈。全本为单页贴,从第5页开始至第12页,每页4张,第13页2张,每张8列,竖读,其余未贴。
— 背带 —
现代水族福寿字纹马尾绣背带,背带长106.5、宽182.5、背带头宽57、背带下脚宽37.5厘米, 重980克。上段为朱红缎,中心用马尾和丝线盘绣一只大蝴蝶,陪以盘绣花卉图案,并横竖镶贴挑绣雷纹花带。下段为整幅黑色软缎用彩色和马尾盘绣二蝙蝠,二蝶居中宝珠图案,以金色亮片补空,两侧镶贴挑绣雷纹花带。下沿彩色线缠针绣锯齿纹一道压边。
— 那坡壮族道公服 —
那坡壮族道公服色彩搭配非常独特:首先,红色在壮族地区是象征“生”的颜色。在壮族人民心目中,野兽怪物怕“红色的火”,因此红色还起到驱邪的作用。其次,壮族人“以黑为尊”。黑色给人以沉着、朴素的视觉美感,正符合壮族稳重、厚道的气质特性。衣背上用五彩丝线绣制出各式图案,有龙凤纹、佛披萨像、麒麟纹及云头纹等。其中,麒麟代表强大法力,使灵魂被履顺规正,并得以“归位”。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文旅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