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至今已有近110年的历史。
1914年6月,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开始筹建。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教授戴谦和(Danel Dye)把收购的一件校钟,地放进了赫裴院(今川大华西校区第四教学楼)储藏室,成为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的第一件藏品。
20世纪40年代,位于懋德堂二楼的古物博物馆已不定期向市民开放,在当时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的美誉。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部分成为四川医学院(后华西医科大学、今川大华西医学中心),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划归四川大学,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现有文物32个门类共8万5千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西南民族、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此外,葛维汉图书馆收藏民国旧档及文献资料13万余件(册)。
2019年,四川大学博物馆因新馆建设需要于当年8月10日闭馆。2023年7月23日,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
01
场馆概况
四川大学博物馆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19号,展厅分4层,是国内高等院校综合性博物馆。新馆设计简洁流畅,馆舍面积7万余平米,展厅面积近1万平米,馆藏文物8.5万件,动物标本14万余号,植物标本84万余份。
四川大学博物馆群依托现有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以“四区一带”(综合博物馆区、小型博物馆区、研学博览区、博览文创拓展区以及滨江博览文创带)为主要内容,其中综合博物馆是一个集人文、自然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学科的博物馆。
新馆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自然专题展、艺术专题展和临展特展构成。基本陈列“西南天地·云汇大川”,包括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民族篇四个板块,用两层楼的空间,展示了“有史以来”西南天地间人与自然的故事。
同属四川大学的自然博物馆始建于1935年,包括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主要以西南地区的物种为主,现馆藏有植物标本84余万份,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动物标本14万余件,其中有大量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牛羚、川金丝猴、绿尾虹雉,以及野外灭绝的华南虎、中华鲟、白豚等,也有交换获得的珍贵的国外动物标本,包括鸭嘴兽 (澳洲)、黑猩猩 (非洲) 、食火鸡、犀牛、斑马等等。
02
基本陈列
四川大学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区有四个展厅,以“西南天地·云汇大川”为主题,展厅面积4600余平米,展览叙事以祖国西南天地的自然人文知识、科学家的调查活动和研究视野分别为主、辅线,序厅中连绵山脉之间浮现西南地区的珍贵自然资源和重要的人文遗迹。
— 万物的交响 —
第一展厅是基本陈列自然篇,展区根据西南山地由东向西,以成都平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的变化为轴线,利用标本、图片和场景复原展示中国西南山川地势孕育的复杂生物种群。
— 历史的断面 —
第二展厅考古篇主要展现考古成果。自上世纪初开始,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辈就在西南这片区域进行考古活动。从对汉代崖墓、僰人悬棺、史前石器、大石文化的调查,到发现岷江上游彩陶和石棺葬器物;从对广汉太平场遗址的科学发掘,到多角度推进民窑陶瓷器物研究;从对王建墓、华大校园宋墓的发掘,到邛崃唐代龙兴寺佛教遗物的全面采集;从对三星堆文化持续多年的不懈探索,到对青藏高原考古遗址的广泛调查……田野考古工作带来的地下出土物被先后汇集到博物馆空间,被研究、整理、出版、展陈,共同见证着四川这片区域的古代历史。
三星堆发掘现场沉浸式展示中,探沟复原场景与组合式动态投影构成的展示空间,将观众带回上个世纪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的现场。
崖墓场景还原了中国西南地区江河沿岸崖墓,以线条勾勒出崖墓的墓葬形制,投影到崖壁上,巧妙地和场景结合。
— 市井的生活 —
第三展厅民俗篇主要展现市井生活。川大博物馆藏品广泛涉及到衣食用度、行止坐卧、婚丧寿诞、节日年俗等社会生活以及娱乐信仰、谚语歌谣等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当时西南地区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也为观察晚清民国时期成都社会的某些生活场景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资料。
展厅中根据文物资料复原民国时代的皮影戏台,观众可以坐在台前观看影片,也可以到戏台后面体验演绎皮影戏,动静结合,让观众了解皮影戏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
展厅内还特设互动“拍拍墙”,精选皮影元素,匠心打造艺术体验展项。观众拍打墙面后,墙面会随着互动位置,动态呈现活泼有趣的皮影画面,从而加深认知记忆。
— 族群的记忆 —
第四展厅民族篇展示博物馆保存的研究中国西南民族珍贵的原始资料。翻开我国的民族分布图,以横断山为坐标,北部和南部均为多民族分布的区域。藏、彝、羌、傈僳、怒族等藏缅语族从横断山南下,穿过民族走廊,在横断山区居住。这里山势险峻,环境相对封闭,狭窄纵长的山脉河谷形态的生活空间造就出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得不同地域单元的居民分别从事农耕、畜牧、狩猎、采集等经济生产活动,进而形成了各民族独立发展的风俗和语言,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
苗族自然之音影像创作把乐谱上的音乐以跳动的音符形式做艺术片与展柜乐器相结合,将苗族日常生活、节庆、婚嫁、丧葬等编成的歌谣与故事,通过传唱的方式记载并传播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东巴卷轴画动态演绎将《神路图》图绘323个鬼怪、神灵、东巴祭司和73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由千里之下的黄泉一直画到九霄云外的天堂福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奇诡神秘的灵魂归天世界,动态化展示长卷中的多元形象。
03
自然专题陈列
自然专题展由生命之树、自然与人和探寻生命本质三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不同类型生物演化的历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
38亿年的漫长演化,在生命之树区域,你能见证无数神奇生命的熙来攘往,和今日地球上种类各异的万物生灵。
在探寻生命本质区域,可以看到川大科研工作者近百年的积累。动物标本14万余号,植物标本84万余份,这近100万份的动植物实物标本,是观众认识世界和探索未知的第一手凭证。
04
艺术专题陈列
四楼的艺术专题厅由古代工艺、书画艺术、织绣艺术三部分组成,展示百余年来博物馆通过采集、发掘、购买、接受赠予等各种方式收集的大量精美、具有不同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工艺品。
— 天与工巧 —
“天与工巧——古代工艺展”展示巧夺天工的古代精美工艺品。凝土、烁金、攻皮、剡木、刻石、磨玉、设色,牵麻索缕、机杼针线。人工制品是器皿,是工具,是装饰,是清供,是安魂之器,是栖身之舍。今天,曾经的生活变成了艺术。
— 尺幅寸心 —
“尺幅寸心——织绣艺术展”展示馆内收藏的织秀品。中国古代的印染织绣,兼具实用和观赏的功能,是古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物品。织绣艺术厅,编织经纬交错的奇异世界,闪烁丝的光泽,窸窣绸罗的声响,摇动逝水流年的背影。
— 翰墨书香 —
“翰墨书香——书画艺术展”展示馆内收藏的书画及文房用品。砚,以石、泥所成。笔,以兽毫约束。墨,以烟煤渍积。纸绢,以动、植物纤维造就。这些取材天然的工具,成就了最“中国”的艺术形式,中国书画。
05
馆藏珍品
— “燕三泰”石璧 —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考古队,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在燕氏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正是这套石璧的出现,揭开了三星堆“一醒惊天下”的序幕。
其中一件石壁外径51.4厘米,上面刻有“燕三泰”字样。燕三泰是燕道诚小儿子之名,石壁由燕道诚在1934年赠送给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
— 鲁秋胡戏妻石函 —
出土于新津东汉崖墓的东汉鲁秋胡戏妻画像石函,刻下了秋胡戏妻的故事。这个图案还不仅在于四川的汉代工匠刻出了优雅生动的采桑女形象,更在于这是西汉《列女传》中的故事。巴蜀石棺刻下《列女传》的故事,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原的伦理道德已经传入巴蜀,也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 虎钮錞于 —
錞于是一种军中的乐器,主要发现于长江流域地区。这件战国虎钮錞于征集于重庆市万州区。圆肩、直腰、中空。顶部有盘,盘面正中有一虎形钮。虎钮四周阴刻人头纹、回形纹、鸟纹、云纹等十余个“巴蜀图语”符号。这是目前单件器物上发现这类符号最多的青铜器。
— 胡人抱角杯 —
唐代青釉褐绿彩花卉纹胡人抱角杯,尖帽子,深目高鼻,虬髯胡,是唐代胡人图像学的标配。所抱之器,也是当时广泛流行于中亚、西亚的来通。这件器物是用来饮酒的杯子。
— 青釉褐绿彩鹅杯 —
唐代青釉褐绿彩鹅杯,鹅之膨大身躯,大概能容下很多量的酒。当它回首张口衔自己的尾羽时,那尾羽就绽放如新荷,成了招呼饮者的杯口。
— 菩萨立像 —
1947年邛崃龙兴寺出土的断臂菩萨像堪称唐代佛教艺术雕刻精品,菩萨微屈右腿,遍体璎珞的菩萨,虽然断了双臂,褪了颜色,依然能催生无限的遐思。这尊菩萨像是目前存世少见的唐代单体菩萨立像。造像折射出盛唐时期西南古刹的繁华胜景;而残断的造像背后,却又极可能是历史上多次毁佛运动或南诏烽火劫掠的结果。
— 黄公望、王蒙合绘《山水图》 —
黄公望、王蒙均位列元四大家,王蒙是赵孟頫外孙,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更是传世珍品。这件《山水图》轴,是王蒙和黄公望合作的唯一传世之作。根据画上题款,可知王蒙在学黄公望绘画时,恰逢黄公望探访,黄公望遂指点一二,共成此图。500多年以后,张大千收藏了这件画作,无奈此后离开成都时无法带走,四川大学博物馆遂将珍宝收入囊中。
— 赵雍《青山诗》册页 —
赵雍,字仲穆,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和管道昇的次子。幼承家学,书画俱佳,中年已名噪南北。他的书法作品今存世不多,此册页楷书录中峰和尚(明本禅师)长诗《青山》,结体稳健,字形秀美,体势清劲,温润闲雅,颇具松雪遗意。
— 释比图经“刷勒日” —
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他们历代传承下来的一种图画经卷,羌语称“刷勒日”,其上图画涉及到羌族的历史、地理、生产、生活、习俗、信仰等各个方面。这类图卷目前除少量存于羌族释比手中,国内外公私收藏非常有限。
— 彝族铠甲 —
彝族铠甲,整高183厘米,包括了头盔、铠甲、盾牌等全套设备。这种皮甲由野牛皮经暴晒、髹漆、桐油浸泡等技术处理,再裁成大小不同的革片,最后以皮绳连缀。工匠们还在铠甲上绘制了羊角纹、鱼骨纹、几何纹和阴阳太极纹等纹样,寄托美好的祝福。这种铠甲虽为皮质却异常坚韧,所以铠甲的头盔明明可以看到累累刀痕,却依然整体完好。
— 民国木雕彩绘重工花轿 —
这套收购于上世纪中叶成都上草市街轿行的婚嫁租赁的全套行头,为目前全国馆藏最完整清末民初婚俗仪仗之一。
木雕彩绘重工花轿,轿身正方形,长1.01米,宽1.05米,高2.02米。采用了木刻、彩扎、玻璃画、朱漆贴金、银绘、髹涂等多种民间工艺,重彩装饰。轿子上部为四角攒尖顶,中心为木刻镂孔髹金宝珠,往下四翼为木雕髹金飞龙,翼角为上昂的龙头。轿顶里面罩纱窗布,这也是几乎密闭的花轿上唯一作用于透气的设计。
— 祝寿图八联屏 —
清代金丝楠木嵌云石双面绘祝寿图八联屏。据馆藏档案记载,这件屏风征集自文庙前街杨遇春“宫保府”的杨氏后人。屏风通高仅 97厘米,可能是厅堂内座位后竖立的小屏。中心图像为通景,双面分别绘戏曲故事《郭子仪拜寿》和《八仙上寿》。上下铺排古代诗词、人物和博古花卉。
— 川金丝猴 —
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兽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地区,以其缕缕金丝似的柔软长毛而被冠以“金丝猴”的美名。
— 毛蕊杜鹃标本 —
毛蕊杜鹃标本由四川大学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先生于1928年自四川打箭炉(今四川康定)采集,英国著名植物采集家E. H. Wilson鉴定。
— 山鹧鸪 —
四川山鹧鸪为中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仅分布在四川中南部和云南东北部的少数山区森林中。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狭窄,被世界自然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在我国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四川大学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