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兴华北路25号,于1996年建成开放,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设有中国古代印刷展厅、世界近现代印刷展厅、印刷设备馆、数字展厅及临时展厅等,包括竹简、纸张的发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古登堡印刷术等内容。

中国印刷博物馆-1

01

场馆概况

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为人类思想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做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人们又把印刷术称为“文明之母”。

印刷术历经千年,从雕版到活字,从泥活字到铅活字,从激光照排到数字印刷,它们的发明、发展及应用,无不浸透着人类为了文化流传而倾注的智慧和汗水。

中国印刷博物馆-1

中国印刷博物馆内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用于常设展览。同时馆内还设有“港澳台印刷”“钱币印刷”“邮票印刷”“欧洲早期印刷”“印刷精品”等专题展览。

除了展览,博物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在此体验古法造纸工艺、雕版活字印刷工艺流程。博物馆的总展出面积约6000平米,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1

除了坐落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兴华北路25号的主馆,2000年4月15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在德国美茵茨市的谷登堡博物馆内建立第一个分馆。同年,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第二个分馆。2008年10月30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澳华博物馆建立了第三个分馆。2013年7月4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在无锡荡口古镇建立了印刷史展览馆。

02

基本陈列

— 中国古代印刷馆 —

中国古代印刷馆位于博物馆一楼,以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了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我国古代印刷术起源、发展、传承及传播的历史过程,阐述着印刷文明的东方传奇。

中国印刷博物馆-1

古代印刷术起源部分主要介绍印刷术起源的要件——文字与纸张,了解文字发展脉络及文字载体的演变。展示了从8000年前的刻划符号到魏晋南北朝时拓印、捺印技术。

中国印刷博物馆-1

在这个展厅可以看到到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镇馆之宝《春秋经传》《安民告示》;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等等。展厅向观众展示中国不仅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国,同时还是活字印刷术、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国。

中国印刷博物馆-1

古人将活字根据韵母分成24类(古代的韵母与现代不同),存放在分成多个隔间的圆形的木板上,便于排版时取用。最早的中文键盘虽然只是部分印刷厂自用,未普及,但也使用了类似的形式:每个按键上有十六个读音类似的汉字,通过另外一组按键选字。而如今广泛使用的拼音输入法可能也借鉴了当时的分类方式。

中国印刷博物馆-1

活字印刷出现后,雕版印刷并没有迅速淘汰。明清时期,依旧有大量书本的印制采用了这一技术。甚至,现代的纸币也是通过铜质刻板印成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早期的活字大多由木材或胶泥制成,难以保证形状、尺寸完全相同,又容易变形,很难整齐地进行排版。此外,纸币需要印制复杂的图像,又要保证绝对的标准化以防止伪造,其他打印方式都无法胜任。

中国印刷博物馆-1

展览中印刷术的传承部分重点介绍了与印刷术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传播部分重点通过沙盘展示中国印刷术外传路线。在这个展厅,观众还能亲自进行雕版印刷操作。

中国印刷博物馆-1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世界近现代印刷馆 —

世界近现代印刷馆位于博物馆的二楼,展陈面积约800㎡,内容分为近现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印刷业的兴起与发展和印刷与当代生活三个单元,展现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与近代西方印刷技术在19世纪对接、交融、互鉴的历程,展现世界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中国印刷博物馆-1

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就发明了工艺更加精细且易于制造的铅活字,取代了传统的木活字和泥活字。到了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化学反应成像的平板印刷取代了早先的活字和雕版。

中国印刷博物馆-1 中国印刷博物馆-1

同时,打印机械也取代了人工,可以实现自动排版、批量印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技术的出现,也为现代电子打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中国印刷博物馆-1 中国印刷博物馆-1

除了向观众介绍中国印刷及相关工业现代化的历程,同时还展示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网络印刷等新概念、新技术。展厅内还有少量印刷机和器材,并可操作表演。

另外,在这个展厅还特别开辟了3个专题展区,即纸币印刷展区、邮票印刷展区和港澳台印刷展区。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中外印刷器材馆 —

中外印刷设备馆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面积约2200平方米。馆内展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种型号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在这个展出区域,观众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印刷工业和印刷机械设备的发展历史。

中国印刷博物馆-1

在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已经使用国产印刷机器设备来印制书籍、报刊;中国共产党为了在长征期间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将西方印刷设备进行简化,使其重量由近一吨降至30公斤,可以由骡马运输,在革命根据地简陋的条件下发行报刊。

中国近代这些印刷技术成就,虽只是在外国科技基础上简单的仿制与改良,但为中国的革命胜利和工业化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中国印刷博物馆-1 中国印刷博物馆-1

展厅内诸多机械静静地陈述着印刷术变革的历史,从这些机械上可以触摸到历史足迹。这些设备,由国内外印刷界捐赠,有些设备目前已十分稀少。其中包括早期的手扳式铁制印刷机、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等,展览还展出了世界仅存的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于1926年制造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以及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等。

中国印刷博物馆-1

03

馆藏精品

— 春秋经传 —

年代:南宋(1127-1279年)

印刷方式:雕版印刷

尺寸:长42厘米,宽28厘米。

杭州精刻本,卷首钤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䘵继鉴”、卷尾钤有“天䘵琳琅”等印玺。版心上方刻有每版的字数,下方刻有刻工的名字。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厚纸大龙邮票 —

年代:清光绪年(1883-1885)

印刷方式:铜版凸印

尺寸:长2.8厘米,宽2.5厘米。

上海海关造册处第三期发行的邮票,是中国首次发行的邮票。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万灵自动铸字机 —

年代:1950-1959年

尺寸:长110厘米,宽85厘米,高155厘米。

生产厂家:上海瑞泰机器厂(现上海切纸机械厂)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大清国摄政王令旨—

年代:清顺治元年(1644)

印刷方式:雕版印刷

尺寸:长167.5厘米,宽50.2厘米。

清顺治元年摄政王入关时颁布的安民告示,是最大的一块整块雕刻印刷品。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手动照相排字机 —

年代:1962年

尺寸:长132厘米,宽90厘米,高145厘米。

生产厂家:上海劳动仪表厂(现上海光学机械厂)

刻机由字模版、镜头组、暗盒、光源和操纵系统组成。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龙图对联印版 —

年代:1912-1949年

尺寸:长70厘米,高15厘米

山西降州地区刻版。印刷对联纸的雕版,底纹图案为祥云和龙图。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重刻昭明文选李善文注 —

年代: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印刷方式:朱黑双色套印

尺寸:长27.6厘米,宽17.5厘米。

清顺治(1644-1661年)大家何义门先生评点,长洲叶涵峰参订,海录轩藏板。海录轩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长洲人叶树藩的室名,叶以刻书闻名,尤以《文选》最善。此书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朱墨双色套印本。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湖南木活字 —

年代:清光绪(1875-1908)

大号木活字:长1.1厘米,宽1.1厘米,高2厘米。

中号木活字:长0.8厘米,宽0.8厘米,高2厘米。

小号木活字:长0.5厘米,宽0.5厘米,高2厘米。

湖南地区雕刻单个木活字,用于印刷家谱。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手扳架印刷机 —

年代:1929 年

尺寸:长130厘米,宽90厘米,高180厘米。

生产厂家:英国制造

商务印书馆早期引进。1932年1月28日松沪战争中商务印书馆印刷所被炸毁,这台手扳架印刷机被破坏,后商务印书馆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并在印刷机上镶嵌上了“国难后修复”铭牌,警示后人不忘国耻。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马背上的印刷机 —

年代:1941—1943年

尺寸: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25厘米。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游击办报的需要,由印刷工牛步峰、孟广印等首先将石印机改造成铅印机,后又自力更生制造成功一台木制轻便的印刷机。木制印刷机体积只有一个小手提箱那样大,重量才三十多公斤,拆卸装配都很方便,一头骡就可以拉走,从而将这台印刷机称为马背上的印刷机,它是老一辈革命印刷人为夺取抗战胜利而不懈奋斗精神的见证。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片状镶嵌铜字模 —

年代:1950—1959年

单个字模长1.9厘米,宽1.6厘米,高0.4厘米。

使用电镀原理制作而成。铅字之母型,其本身是凹进去的正字,铸出铅字以后,铅字成为了凸出来的反字。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四色胶印机 —

年代:1986 年

尺寸:长850厘米,宽290厘米,高200厘米。

生产厂家:北京人民机器厂

北京人民机器厂制造的第一台圆压圆式四色胶印机。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平面铅活字版 —

年代:1987 年5月21日

印版尺寸:长53厘米,宽39厘米。

1987 年5月21日《经济日报》排制的最后一张铅字版。自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使用了激光照排系统,从此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制版时代。

中国印刷博物馆-1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印刷博物馆等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旅游景点

中国地质博物馆

2024-3-25 21:16:54

旅游景点

青海省博物馆

2024-3-26 7:59:08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旅游人lvyouren】,发送【100】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