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院舍总面积110556.3平方米,其中本院陈列大楼91252平方米,南院10408平方米,在建博物院汨罗基地8896.3平方米。

17836b08ff904f53b469b6e4b93f355bnoop.image_

湖南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为了使这些文物瑰宝能在这座艺术殿堂得到充分展示,湘博人科学深入地挖掘文物的内涵,利用现代陈列艺术,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来展示人类优秀文化遗珍。

2dfb99e111894f938c1c1594d706689enoop.image_

01

场馆概况

湖南博物院新馆位于长沙市烈士公园西北角,总建筑面积83885平米,集展陈、藏品保存与研究、文化交流、教育、办公等功能于一体,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13925142f0544a5fa38b52324445d1eanoop.image_

新馆创意为“鼎盛洞庭”,寓意湖南博物院是以湖湘文化为核心的环洞庭文化集成,是环洞庭文化带的典型代表。

“鼎”,国之重器,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水是湖湘文化的天然载体,新馆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鲜明的地域特征,建筑外形的转化从“鼎”的意象、气势和文化内涵入手,演绎了环洞庭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彰显了洞庭文化的复兴及当代中华文脉的繁荣与昌盛。

afd16cfa7d1d40b7849790b39aa2732anoop.image_

新馆内部空间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概念,“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也被认为是构成大自然的 5 种要素,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其运动变化,随着这 5 种要素的盛衰演绎,大自然产生奇妙的变化,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万物“循环”在某种意义上也传达了博物馆的定义:一个连接着历史与未来的空间。

195da3f850394856a3b3c8444ee3b4e7noop.image_ 7909d7acafb84a9a8b3badec41aa9681noop.image_

02

基本陈列

—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

b76ccba45d644647aa8a843bbb1068e9noop.image_ 234cb331319c4ab29669f71559287d98noop.image_

第一单元是整个陈列背景。展览利用文献和考古材料,用一种客观、真实的视角讲述马王堆谜一般的传说及马王堆三座墓葬发现发掘情况及远大影响,通过介绍三个墓主身份及其生活年代,让观众知晓汉代墓葬构造、丧葬礼制和相关考古学知识。

5338339b192c475aa5038bd08daa5501noop.image_ dbc84f4eb03649fb92cc076e85e42f2bnoop.image_

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利用出土文物,对轪侯一家衣食起居状况进行还原,表现他们对现实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生命、生活的热爱,进而通过这些文物,反映当时农业、手工业取得的非凡成就和漆器、丝织品制造所达到的炉火纯青艺术水平以及音乐文化的昌盛。展览分为千金之家、君幸食、衣被锦绣三组,主要反映轪侯一家的物质生活。

8a58c844d40848429179ecd4b6f5b209noop.image_ 5a4a1aa94cc7418d8b1ac4323b99f3denoop.image_

第三单元“简帛典藏”,集中呈现马王堆简牍帛书所记载的举世瞩目科技成就和思想文献,同时也间接反映轪侯家人的知识结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主要反映轪侯一家人精神生活。分为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历史哲学、阴阳五行四组。

78cf8600f2b7464c8cbeee9abc8f6581noop.image_ ef12de97baab4feaa9364e6dfeff0d1cnoop.image_

第四单元“永生之梦”,通过筑墓方式、棺椁结构和遗体标本,反映轪侯家人对死后世界的认知和对遗体处理,希望其肉身不朽,在阴间继续享受奢华生活,而其灵魂要在天国永恒存在,反映汉代人的“不死”观念和对宇宙空间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生命意识,演绎着永生之梦。分为T形帛画、井椁、四重套棺、肉身不朽四组。

62f13cbb223d41dc838c9f18d39835adnoop.image_ 602d503376734f61a4bdc7c5ec15cae3noop.image_

— 湖南人 —

湖南的历史文化,是“湖南人”自身创造湖南区域历史、积累湖南区域文明的过程。因此,策划反映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基本陈列,只有围绕“湖南人”为展示核心,历史和文明才有灵魂与内涵,才能成为本地区乡情宣传、教育的平台,才能成为外地游客系统了解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才能起到传承历史、启迪当下的作用。

b0ec88d3d5d94d198f77c871d3b58d45noop.image_

此陈列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观众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

第一部分分别从地形地貌的演变、动植物的变迁与历史沿革三单元展示湖南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相当于整个展览的序厅,为后面四部分展示内容提供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与时空背景。

f40961e534ba42c5a2de299153f2b08cnoop.image_

第二部分揭示了现代湖南人以及民族结构和分布以及如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同时这也见证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过程。

该部分一是通过历代出土文物、史志记载和族谱等资料,从历史学的角度来阐释湖南人的来源和变迁;二是通过民族特色实物、方言、口述史、DNA检测、图表等内容,对当今湖南人的来源往上溯源。

93dd3047a2a947f38e2a6b1fff17e437noop.image_ efb53f6f3f77418390c34052bac1ab62noop.image_

第三部分主要分为稻之源、稻之兴、天下粮仓三个单元,来展示湖南有着适宜农作物种植与生长的自然条件优势,后伴随湖区、山地的进一步开发,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品种、水利工程等逐步增加,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一度成为“天下粮仓”。

展览在这部分讲述了湖南人从采集野生稻变成人工栽培稻,湖南人在解决中国农业大国人口吃饭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湖南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过程。

8984fb1e79f34340868df9867f81ed55noop.image_ 53742a4248c248d9a439ab89ef7ba594noop.image_ fe0cb9c4ecc044d287b3eb6c5d546d2enoop.image_

第四部分以时间顺序,共分为6个大时段,展示方式上整体把握统一性,每一单元都以历代中国地图中湖南区域的变化为时代背景,展品进行有机组合,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湖南人的生活片段。

展览主要分为“青铜时代的南方礼乐”“湘楚风情”“大一统下的小农家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风尙”“重心南移后的品质生活”和“从宗族社会到近代化”六个单元。

3f2e33c5f36c44f6a01a2b8815132bcanoop.image_ 157de4a3f9b940d6be28803a6f02bbb1noop.image_

第五部分主要集中展示湖南人的精神面貌,是整个展览的升华部分。这一部分展示方式与大多数博物馆不同,展览并不是讲述近现代革命史,而是强调湖南“人”的精气神,以人带史。

这一部分的展品选择侧重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精英人物的精神气质,并利用经典提气话语作为辅线贯穿始终。主要由“忧乐观的濡化”“书院教育的传承”“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敢教日月换新天”四个单元组成。

02589f7077bc47ea80548cc0268d2299noop.image_

03

专题陈列

— 烟云尽态 —

《三希堂法帖》始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清高宗弘历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历时七年从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里的历代书法名迹中甄编、摹刻而成。其中收录了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最爱”——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因而得名。帖刻成后,乾隆于北海公园中特建“阅古楼”以储帖石,又题“烟云尽态”四字榜书及七言诗以附之,足见珍视程度。

70211d3b386743ea8dae71902ad96f8cnoop.image_ 48b883b81a2145dca0cc0803f1353ee6noop.image_

其所收之帖,上起魏晋,下至晚明,几乎囊括了《停云馆帖》《郁冈斋帖》等明代丛帖内的所有墨迹珍品。一些原迹或毁或失,今天已无法见到,如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送梨帖》、赵孟頫《纨扇赋》等,幸赖此刻“勾魂摄魄”之术,留存“下真迹一等”之貌。

25ea3624a94c4a0cb78df515e442776enoop.image_ fc8dd836150d41da8d54e4091c528e61noop.image_

此套法帖卷帙浩繁、鉴选严格、摹刻精良、规模宏大,汇集名家135位、法书340件、题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编32卷,刻石495块,镌字9万余个,堪称刻帖之翘楚,乃“艺苑之钜观、墨林之极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2021年策划展出《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反响热烈,广受好评。时隔一年,湖南博物院再次遴选六十余人百余件作品,悉数将其和盘托出,以飨观众,并祈方家教正。

c55d6c5726ff45f180f563813ac4155fnoop.image_ 9bda061e326c47ac9a4eb9b4a6970a75noop.image_

— 方圆之境 —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旁逸斜出又妙趣横生的一朵奇葩。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的《古镜图录》有云:“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而事实上,铜镜之旨趣不止于此。

b1116fb7662f40e5ac1305241eea4995noop.image_

青铜时代结束之后,鼎、簋、尊等青铜礼器逐渐退居庙堂、宗祠等专用场所,铜镜、铜钱等小件却日益深入百姓生活,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尤其铜镜不断推陈出新,历经了两汉繁荣和魏晋南北朝的中衰,至唐代达到了发展巅峰,其后历经宋元明清时期的平稳发展,在清代中晚期玻璃镜出现之后才日渐式微。数千年间,铜镜在铸造工艺、造型、纹饰、铭文方面都与时俱进,花样翻新,异彩纷呈,可谓铜器中硕果仅存的不断生长的鲜活范本。

4b39d7ed88e84ad0bc3ce85e19db7bb7noop.image_

中国古代铜镜,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

a399679563d745f382315cf58673a45bnoop.image_

展览甄选湖南博物院院藏铜镜中200余面形态风格精绝于时代者,基本涵盖战国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旨在通过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的展示,体现铜镜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发掘其文化内涵。

9d94e66097fc4b57960426a2937e59denoop.image_

明镜所以察形,述古所以知今。铜镜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如同方方圆圆的窗口,由此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及审美情趣等。方圆之境,可观民风世情,可知兴亡得失,亦可明文化的累积与创新,从而照亮我们的今天。

bef60926f8494929801bb3cbc4ce47b1noop.image_

— 至纯至美 —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精选馆藏单色釉瓷器200多件,分为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褐瓷、绿瓷、红瓷、黄瓷、蓝瓷九个部分,为观众讲述瓷器釉色装饰的发展历程,展现瓷器釉色里的中国色彩。

19f73ffb8c3645888685642706752e94noop.image_

单色釉瓷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才形成今天色彩斑斓的局面。东汉时期,中国南方创烧出成熟青瓷、褐瓷和早期白瓷。随后,白瓷技艺断裂,黑瓷在褐瓷基础上创烧,青瓷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晚期传入北方。北方改进青瓷技术创烧成熟白瓷,逐渐形成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

42577fdea63443999acfedab2134da7dnoop.image_

唐代还出现了绿釉、黄釉、红釉瓷,其后绿釉持续发展,黄釉技艺断裂,直至明代发展出新的黄釉工艺。红釉为偶然烧成,元代才掌握烧造技术。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迎来发展高峰期,釉色品种层出不穷。

52652be3e43641278a163761ac127046noop.image_

04

馆藏珍品

— 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 —

西汉早期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这件印花敷彩纱丝锦袍,形制为交领、右衽、直裾,袖筒较肥大,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花纹印制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绣纹饰的束缚,为现存汉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

印花敷彩纱丝锦袍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它的面世,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

c01b53c658c84f6facbf60c3a08f7f89noop.image_

— 大禾人面纹方鼎 —

商代大禾人面纹方鼎,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宁乡县黄材镇出土。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人面纹方鼎呈暗绿色,体呈长方形,器物四面醒目的浮雕人面主题纹饰,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每张人面生动严肃,传达了一种肃穆崇高的美感,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

9ca5166ee93542c8ab645e5f5f0ba534noop.image_

— 立象兽面纹铜铙 —

商代立象兽面纹铜铙,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老粮仓师古寨。湖南宁乡是中国考古发现中出土了大量商周青铜器的三大地方之一,被誉为“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从1938年开始,宁乡就不断出土考古价值、艺术价值很高的青铜器数百件,其中包括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

这件立象兽面纹铜铙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虽然看似厚实笨重,制作却精细讲究。器物上部两侧有立象、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粗大的变形兽面纹线条上还有云纹,器身的粗犷厚重和纹饰的繁缛精美、兽面的抽象神秘和象纹的写实鲜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过目难忘。铙是一种乐器,经过测音,此铙不同的部位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

8a5ea530bc8748de9de49ba8de31a646noop.image_

— 人物御龙帛画 —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人物肖像帛画,与“人物龙凤帛画”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人物御龙帛画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整幅画画面布局得当,画面正中描绘一有胡须的男子,龙、鹭、鱼以及舆盖等元素,各得其所,比例准确。绘画技巧上用笔细劲,富于曲折、刚柔、粗细变化,画幅中那些向后飘拂的冠带和华盖上绦带的刻画,更使整个画面具有飞动之感,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0afbb04ff8654a0d8b8f6508cf901f81noop.image_

— 黑地彩绘棺 —

在地底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漆器艺术品,依然闪耀着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彩绘棺上穿梭于流云中的神奇怪兽。该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用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的画面,这就是汉代云气纹漆画的典型作品。

4362ececdbc5473c81076017c4c04d64noop.image_ 8e8802a3920f4501814ac3fb0e8cfda6noop.image_

— T型帛画 —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时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考古学者多认为,其是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

f0dbb4b1d84b4d43a8f3b496d292b47enoop.image_ 469e130da85e4815816b9e6744798bdenoop.image_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整体呈“T”型,上宽下窄,是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接而成。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帛画色彩艳丽,画幅大面积使用朱、黄、黑、白等作为主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形象刻画细腻,以纯熟的绘画技法,以及繁复巧妙的构图,构成了这幅内容丰富复杂的画作。

0cb98f30a220417c8a9866b0eae1edcbnoop.image_

— 曲裾素纱褝衣 —

素纱襌衣,西汉长沙国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随葬品,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出土时在一号墓葬具的一个竹箱子里,里面有锦袍、单衣,还有裙子、袜子,一共十四件衣物。

素纱襌衣以素纱为面料,由蚕丝织造,没有衬里,没有颜色,丝缕极细,织作精美。即使算上纹锦镶边的衣领、衣袖口和衣襟边缘,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可以想象它所能营造出来的朦胧美感。它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湛、最轻薄的服装珍品。

0a35aa9d7b8d4a94af48c56d697d59banoop.image_

— 兰亭序 —

湖南博物院馆藏唐摹本《兰亭序》托名为褚遂良所书,正文绢质,黄褐色,又称“黄绢本”,被认为是仅次于唐冯承素神农本的精良摹本。

因这卷《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被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一定的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被保存下来,能使人清楚地看到书写时行笔的轻重、急徐,既展现了王羲之书法魅力,同时也呈现了唐代早期的书法风尚。该摹本为历代藏家所爱,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墨宝”二字。卷中有明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卷尾还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等人跋,多有赞美之词。

4864605257c04d16bf316f2dca19dfe3noop.image_

— “皿而全”铜方罍 —

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回国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得以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f25265b96986497fb950780ed44aec73noop.image_

— 人物龙凤帛画 —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其与“人物御龙帛画”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人物龙凤帛画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呈长方形,是用线描设色方法绘制的一幅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的作品。其画面省略了一切背景,只着力表现妇人、龙、凤三个形象,以墨线勾勒及写意手法描绘,将毛羽飞动的凤鸟、扶摇升腾的黄龙以及神态庄重的妇人放在一个空间里,形成一弛一张的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d89dcfd9247c4107ac28ece6fb4874b3noop.image_

— 朱地彩绘棺 —

西汉朱地彩绘棺,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仓的妻子辛追的葬具。它出土时套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之内,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四层套棺中的第三层。

朱地彩绘棺通体内外皆鬆朱漆,外表朱漆底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的图案。每一棺面的纹饰图案各不相同,绚丽的色彩和迷幻丰富的图像形成富有音乐感的瑰丽的艺术风格,为世人呈现了一个楚文化中流动飞扬、变幻神奇的神秘仙境,是我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78b00d792dd94f21bc7d15e24dbb6d88noop.image_

— 豕形猪尊 —

豕形铜尊,1981年被湖南湘潭船形山一位居民发现,当时他正在平整新房地基,挖出了这件猪形铜器。就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作来看,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极为少见,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因此弥足珍贵。

豕形铜尊造型逼真,有栩栩如生之感。器身呈站立姿势,整体比例关系与结构细节都比较精确,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其周身纹饰精美和谐,头部阴刻兽面纹,腹背为鳞甲纹,四肢为倒立的夔纹,各种纹饰的变化与配合处理得恰到好处。尊为酒器,就古代礼俗来考察,豕形铜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善于从农牧生活中进行艺术创造。

45f30747271d4f849de22c836723aefcnoop.image_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文博圈等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旅游景点

随州博物馆

2023-7-16 23:46:05

旅游景点

中国有两个城市非常有趣,一个凌晨3点看日出,一个23点才日落(中国天亮最早与天黑最晚的地方)

2023-7-17 22:33:32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旅游人lvyouren】,发送【100】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