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又称红岩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52号。博物馆下辖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管理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陈列馆及其所属革命遗址群,有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周公馆、桂园、《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渣滓洞、白公馆等文物遗址54处,其中对外免费开放40处。
红岩博物馆现有馆藏10.82万件/套,可移动文物8688件/套,珍贵可移动文物4009件/套;包含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的主要职责为保护红岩革命历史文化遗址,研究发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弘扬红岩精神,传播革命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
01
场馆概况
— 红岩革命纪念馆 —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畔,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属的纪念馆之一,于1999年3月动工修建,占地178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10平方米。
陈列馆整个外墙体采用万余块优质红色花岗石干挂而成,整幢建筑由下向上倾斜,宛如一块倒卧的巨大红色岩石,象征和隐喻着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培育的红色精神坚如磐石,永放光芒。
该馆陈列了“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基本历史陈列”展览,全面展示了抗战以来中共中央南方局光辉而丰富的历史以及那个时期所孕育的红岩精神。
— 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红岩村52号。旧址为两楼一底的深灰色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6平方米,有大小房间54间。底层是公开机关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办公场所;二楼是南方局机关和南方局负责人的办公室兼卧室;三楼由阁楼改建而成,极为隐蔽,是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机要科和秘密电台。
旧址内现陈列的复原展览,展览面积1453平方米,主要陈列了毛泽东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和《沁园春•雪》手稿,复原展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同志们的工作、生活事迹。
— 周公馆 —
曾家岩50号周公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是一座两进院、三层高的建筑,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城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以周恩来的名义租用,对外称“周公馆”。
— 桂园 —
《双十协定》签订处—桂园座落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北边的路旁,占地面积700平方米。这里原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将军的公馆,因院内主楼前有两株碗口粗细的桂花树,每年秋天开花之时,满院花香馥郁,桂园因此而得名。
桂园主楼在小院中央,这是一栋西式的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9平方米。
— 饶国模故居 —
饶国模故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红岩村52号,是一座中西式结合的砖木结构小红楼,占地面积约7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共有房间10间。从外观上看,形似两层,内部实则三层,每层上楼的楼道都隐藏在一个房间里极为隐蔽。
1922年,饶国模随丈夫到重庆创办三友实业社,后买下郊外红岩嘴的土地开办农场,为方便经营农场,1930年在农场中央建成这幢小楼。1939年春,因城内办公住宿地点被日机炸毁,先期移驻红岩嘴“大有农场”的南方局领导同志秦邦宪、凯丰等人曾在此楼短期居住和工作。
抗战八年中,饶国模还经常在这里宴请南方局和办事处的同志品茗观花、饮酒赏月、吟诗作赋、互相唱和。
由于此楼座落在通往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必经小道旁,因此它也起着保护南方局和办事处安全、掩护和隐蔽到红岩的地下党同志和进步人士、爱国青年的作用。此楼的三楼还一度作为南方局与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之一。
目前,饶国模故居底楼为“红岩女杰饶国模”生平事迹展览,供观众参观。
— 歌乐山革命纪念馆 —
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属的纪念馆之一。该馆占地面积2.1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2217平方米。
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主要包括白公馆看守所旧址、渣滓洞看守所旧址、“11•27”死难烈士之墓、大型群雕《浩气长存》、红岩魂陈列馆、红岩魂广场、松林坡杨虎城将军殉难地、杨家山秘密囚室、蒋家院子、黄家院子、 “四一”图书馆、政训处、气象台、狼犬室等21处文物遗址及景点。
— 渣滓洞看守所旧址 —
渣滓洞看守所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旧址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1920年由程尔昌创办,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43年国民党军统特务看中其独特地势,霸占渣滓洞煤窑,设立看守所。
1946年7月贵州息烽监狱、重庆望龙门看守所撤销,与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合并;1946年底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关闭,其关押人员全部迁押至白公馆看守所旧址;1947年12月成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对在押人员进行了集体屠杀并焚毁男牢,180余人遇难,仅15人脱险。该旧址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有男牢16间,女牢两间,最多时关押近300人。
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主要复原陈列了“红岩魂——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展览面积878平方米,全面展示了江竹筠、蔡梦慰等曾经关押在该旧址的革命先烈在这特殊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信仰的英雄事迹。
— 白公馆看守所旧址 —
白公馆看守所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白公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旧址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后人习称白公馆。
白驹自诩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便以白居易的号“香山”为名,刻“香山别墅”于公馆正门之上,门柱刻有 “洛社风光闲处适,巴江云树望中收” 。
1939年10月被国民党特务戴笠实地查看后重金买下,改为军统局重庆临时看守所,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防空洞改为刑讯室。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该旧址被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抗战胜利后,又改为特别看守所。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近30人殉难,仅20人脱险。
新中国成立后,该旧址成为了新社会改造国民党战犯的管理所。1988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旧址主要陈列“红岩魂——白公馆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展览面积750平方米。全面展示了王朴、刘国鋕、陈然、“小萝卜头”——宋振中等红岩英烈的革命事迹。
— “11·27”死难烈士之墓 —
“11·27”死难烈士之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原址为“中美合作所”特警班大礼堂,占地约8650平方米,包括大型群雕《浩气长存》、纪念广场等。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人民政府收殓烈士遗骸在此进行合葬。
— 红岩魂陈列馆 —
“红岩魂陈列馆”占地面积502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展厅面积4600平方米。该馆陈列了“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展览分为“歌乐山,历史的见证”“歌乐山,历史的记录”“歌乐山,历史的悲壮——大屠杀”“歌乐山,属于历史”四个部分,展出珍贵文物900余件、历史照片1300多张。
— 红岩魂广场 —
1999年在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的基地上修建而成,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在红岩魂广场与大型群雕《浩气长存》之间自下而上依次镶嵌着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广场西端有一水晶汉白玉砌成的碑体,上面镌刻着1984年邓小平题写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
南北两侧宽敞的斜面草坪,寓意“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先烈遗愿。广场东端,《不朽》浮雕墙衬托着刻有《红梅赞》词曲的喷泉音乐壁,与烈士群雕《浩气长存》遥相呼应,寓意时间虽不停地流逝,但红岩英烈的精神却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
02
基本陈列
— 千秋红岩 —
“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展览面积达2400平方米,展线长700米,分为“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雾都明灯——中共中央南方局驻足红岩”“抗战号角——新华方面军”等十个部分。
中共中央南方局于1939年1月正式成立,到1946年5月东迁南京的几年时间中,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带领下,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极其艰险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谱写了独树一帜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培育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展览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播放、互动体验、场景复原、二维码讲解等多种展陈方式,展出了珍贵历史照片600多张、重要革命文物300多件和大型历史油画10余幅。
展览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和特殊社会环境中的奋斗历程和历史贡献,生动展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共产党人培育和形成的红岩精神。
馆方还通过全息影像还原了毛泽东在红岩村吟诵《沁园春·雪》的历史画面,非常生动。穹幕对面悬挂着8米长、2.2米高的巨幅油画《巴渝往事》,一旁的触摸屏将油画数字化,点击屏幕上感兴趣的建筑,就能看到建筑的图文信息。
03
馆藏珍品
— 爱泼斯坦的证件 —
爱泼斯坦,男,波兰裔犹太人。1938年参加“保卫中国同盟”,1940年初任职于设在重庆的国际广播电台。1941年夏返香港,在“保卫中国同盟”工作的同时帮助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翻译英文资料。1942年回到重庆担任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社记者。图为爱泼斯坦的外籍新闻记者注册证和美国战地记者居住证。2002年爱泼斯坦在北京捐赠。
— 江竹筠给谭竹安的信 —
江竹筠给谭竹安的信,22.3厘米×15厘米,1页便签纸,钢笔书写,旧、完整。便签左上角印有一烟盒,烟盒左边写有“香味纯和皆大欢喜”八个字,烟盒右边写有“吉而喜牌 美国名烟”八个字,烟盒下面写有“通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1个字。1948年1月,江竹筠爱人彭云梧在奉节竹园镇战斗中牺牲,她回重庆向川东临委报告,组织上原决定让她留下,但她不顾丧夫别子的悲痛,于1948年2月重返万县,参加万县工作。此信是在万县时写给竹安弟的信。
— 杨虎城出国纪念锦旗 —
杨虎城出国纪念锦旗,100cm×67cm,红色丝织品,长方形,边有流苏,锦旗上写道:“楊虎城將軍出國紀念:爲民族解放奮鬥到底!西安學生救國聯合會贈”。
1937年,杨虎城被蒋介石逼令出国考察,在欢送会上,“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赠此锦旗给杨将军以纪念,杨虎城将军出国后由他的秘书王菊人收藏。
— 邓颖超致曾家岩50号房东的信 —
在重庆上清寺中山四路尽头,左侧有一幢旧式的两进院落,它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陪都闻名遐迩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信中提及的赵佩姗女士,是曾家岩50号的房东。1938年秋,因为防备日本飞机的空袭,赵全家迁住乡下,房子就租给了陈长衡。1939年办事处从陈长衡处转租了曾家岩50号的大部分。
1941年赵全家回重庆,才到曾家岩50号清理这些租赁关系。我们对赵非常客气,经常询问其有无困难,国民党方面有没有找麻烦等。由于这个缘故,赵坚持一直把房子租与办事处。由于物价飞涨,房租虽几经调整,但仍然远远跟不上物价飞涨速度,家计不免困难。1944年冬天,邓颖超为此特别写了一封信,派杨继干送给赵佩姗,内附法币十万元,信中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 美国士兵赠送的像册 —
霍德华·海曼等美国士兵,1944年至1945年在美国驻华第十四航空总部工作。长时间的耳闻目睹,使他们认识到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渐渐感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解放区才是中国的希望。抗战胜利前夕,他们来到了在国民党政府的陪都共产党领导的“小解放区”——红岩村,受到了周恩来的亲切会见。更使他们感到万分幸运的是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主席也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并与之合影。
1976年7月25日,霍德华·海曼,爱德华·贝尔两位美国朋友,率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退役军人及家属代表团再次来到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参观,将一本珍藏了30年的像册,递到了红岩工作人员的手中。像册内有毛泽东1945年在红岩与霍德华·海曼等三个美国士兵的合影;美国军人在北京、青岛、上海、昆明等地工作、闲暇、参观、交友及捕捉到的上海学生示威游行等罕见的历史性镜头。
— 《新华日报》印刷机 —
这是一台装有德国西门子马达的平板印刷机,机体完整,前端右侧的机架上有个补钉,部分零件磨损严重,通身有些氧化锈蚀,至今仍能使用。它是一台逾60年历史,《新华日报》用过的印刷机,中共代表团由南京迁至汉口后,经周恩来等据理力争和长期交涉,终于获得在汉口公开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权力。经多方努力和进步人士帮助,负责筹备工作的潘梓年终于在一家小报印刷厂购得了这台印刷机。
《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先后于1937年12月11日和翌年的1月11日以优质的印刷质量在武汉创刊发行,从而震撼了武汉三镇的整个新闻报业界。而承担这次首印任务的便是这台印刷机。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共产党驻国统区的公开机构及《新华日报》社也随之辗转迁渝。印刷机也随之撤至重庆西三街。
1939年日机对重庆狂轰滥炸,印刷机即迁至化龙桥虎头岩下,并在山岩的简易防空洞内,任劳任怨为党的新闻事业艰苦耕耘了八个春秋。1947年2月28日深夜,国民党军警宪特突然包围了《新华日报》重庆分馆。3月上旬,当留渝全体中共人员撤返延安时,这台印刷机却被军警拖至重庆南岸的一个监狱的铁窗之中。到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军管会清查监狱时发现了这台印刷机。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