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ddb795d869a04c2d928fbc42423f5052noop.image_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45058f5f8eda4217b74d8ef5e6136a24noop.image_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镇,成立于1975年11月,原为秦始皇兵马俑筹建处,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建于临潼县东7.5公里的骊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遗址上,西距西安37.5公里;和丽山园合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c26dd161c2c44286b2efb307f4dcc40cnoop.image_

截至2020年1月,博物馆已先后建成并开放了秦俑一、三、二号坑和文物陈列厅。目前秦俑博物馆面积已扩大到46.1公顷,拥有藏品5万余(套)件。

17d1c2d2ad8a4865a4fb774cab334e8bnoop.image_

01

场馆概况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丽山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众多陪葬坑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

4f591267e77548a9ae266cdbacec04e4noop.image_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要包括一、二、三号俑坑。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陈列厅内有一、二号铜车马。

6901c1fdd14541c3ad1e6893efbfee3dnoop.image_ 2a690f5043a7472e90afc895cdbfd476noop.image_ 2f0952b1551c4ec88e5e33a76c74f842noop.image_

— 秦始皇帝陵 —

秦始皇帝陵位于秦始皇陵园的核心区,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遗址、陪葬坑的具体位置范围、百戏俑坑博物馆、文吏俑坑博物馆等,约56.25平方千米。

9dc098b982d34791a5977fecc70f7fc7noop.image_ ba4027b136b5484ea203db1d91916537noop.image_

02

秦陵遗址

— 一号坑 —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1974年3月,临潼西杨村村民打井时意外发现一些破碎陶俑,经过考古钻探共3个兵马俑坑。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相当2个足球场大小。估算内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四周各有五个门道,俑坑分为11条过洞,过洞之间以夯10道土墙间隔。

5c369e87067c4ceb8cb7d0c987d77251noop.image_

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左右的土坑,将地基夯实,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8f23900817c440d79878b90c3e790561noop.image_ 882e370329104a04af4b5ca6c3000253noop.image_

这个坑以车兵、步兵组成的军阵。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侧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前锋。前锋为轻装步兵俑一律头绾发髻,手持弓弩,身穿战袍,腰束革带,脚穿方口齐头翘尖履,不戴头盔,不穿铠甲,装束轻便,行动敏捷。

20e11e9fa2dc4ab8a7d8e874f222352enoop.image_ f51bcc282e164e1b9ec2284208f5519dnoop.image_ c07ec7b69c034b97ac65cc5f52f86b29noop.image_

一号俑坑陶俑是千人千面,出土时带有色彩,色彩在出土后几分钟便氧化,变成目前我们看到的土灰色。陶俑的身份大概可以分为将军俑,中(下)级军吏俑,普通武士俑。将军俑头戴鹖冠,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武士俑一般只是挽一个发髻。

fce6b04765494a8b8d9af25b76d26157noop.image_ eae58106dd01442dbb30e381d47dd2a9noop.image_ 9a8a8fe426db4520931e10aadd6f27d8noop.image_

— 二号坑 —

二号坑于1976年4月23日发现,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米,面积为一号坑一半,约6000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124米,南北最宽98米,据现地表深约5米,坑的东西北三面均有斜坡门道。

从试掘的情况推断,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 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6098553aefd145b08912963433339f65noop.image_ 9ef6252cf24f464bb26bc28b8871d41anoop.image_

二号坑是一个由战车、步兵、骑兵、弩兵组成的混合军阵。具有兵种多,车辆多,造型种类多,建筑结构复杂的特点。

俑坑最东端是弩兵阵,由立射俑和跪射俑组成,立射俑位于阵表共172件俑,跪射俑居阵心,中间四条过洞是160件跪射俑。

8bfb3d95c222493b9b8f57624f54e133noop.image_

俑坑南端是驷马战车方阵,东西共8条过洞,每条过洞8辆战车。车是四马系驾单辕车,车中间一名御手,车左车右各一名手持长兵器,车上配有远射程弓箭和近距离格斗的矛和钺等兵器。

俑坑中部由19辆战车、264名步兵和8组骑兵组成。俑坑最北端是骑兵阵,骑兵立于马左前方,四马一组共108骑。

ec14f207c83a4914b926b0bc2f2f1da0noop.image_

— 三号坑 —

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平面呈“凹”字形。东边有斜坡门道,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距现地表深5.2~5.4米,面积520平方米。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有学者认为,它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622b5575af7248fe845fd47f4473ddc8noop.image_

三号坑被称为俑坑军阵的指挥部。1976年5月发现,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5米。面积为520平方米。此坑没有经过火焚烧,俑坑出土68件陶俑(环绕四周墙壁,相向排列),陶马4匹,木质战车1乘(级别较高,有彩绘,车上有华盖,车上人员戴长冠),兵器34件(大部分为铜殳,此兵器为国君仪仗队所持兵器)。

7d4a5f9f739c44f0abbfd32133e8e908noop.image_

三号坑布局分为车马房、南厢房,北厢房。北厢房出土22件武士俑。面对面站立,担任警卫。另外发现鹿角1件,动物骨头1堆。推测可能是战前占卜、祈祷活动。南厢房从东向西分别为廊房、甬道、正厅和便房。推测可能是议事场所。

a9042a3e886c4309b799cba9842e7163noop.image_

— 铜车马博物馆 —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选址在秦陵封土西南角,利用现有高差,设计为全覆土地下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

9957c68149924c939f6009f5f383d510noop.image_

秦陵铜车马自1980年出土以来就举世瞩目,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秦陵铜车马不仅展示了古代冶金铸造史的奇迹,也展示了古代车马的系驾关系和古人巧夺天工的技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技价值。

95ca989c2108439cb050ff482bfc34efnoop.image_ f74a5efa64c345879dfde5e0727c6e10noop.image_

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立车”,秦陵二号铜马车为“安车”。这两乘车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一号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

e78047d6a1df4980b17712101ec404b8noop.image_ b554663a07964b1cba9bd5d4621e2442noop.image_

— 百戏俑坑 —

K9901陪葬坑通长80.8米东西长40米,主体部分宽12.8-16.7米,内有两条东西向的夯土隔梁,三个东西向的过洞。两端门道长20.8米,宽7.6-11.4米。坑距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700平方米,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经火焚坍塌。该坑共出土2件青铜鼎和20多件陶俑。

坑中出土的陶俑多上体裸露,下着彩色短裙。陶俑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各异,是秦陵考古发现中首次见到的造型。

“百戏”是古代散乐杂技的总称,表演内容极为丰富,包含扛鼎、寻校橦、角力、俳优等项目。从试掘方出土的陶俑姿态来看,这些陶俑表演的有扛鼎、寻橦、旋盘等技艺项目。

3dfd37d4b4bd4d439bc3aad4addae09anoop.image_ f60164df1f5a4851b29518f0e5598b03noop.image_

— 文官俑坑 —

K0006陪葬坑发现于2000年,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以内、陵墓封土的西南角,东西向。略呈“中” 字的地下坑道式全木结构建筑,总面积约410平方米,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前室、后室东西错位,形成两个拥有不同埋藏物的相对独立单元,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后室埋藏马骨。此坑是秦始皇帝陵园中少见的未被焚烧过的陪葬坑,因而木结构遗迹较为完整,经清理发现有棚木、厢板、铺地木、封门木等。

02f7c793eefa4927bc4cb028cb4cc1a8noop.image_

K0006陪葬坑前室长10.6米、宽4.05米,在南壁有一长3.8米、宽2.9米的厢房,前室内出土陶俑12件,可分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两类,出土时陶俑已残破为碎块,与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较显文弱,上身穿单层或双层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下着长裤,足蹬齐头方口浅履。陶俑身上原有红、绿、黑、粉、白色等彩绘,因地下水侵蚀及坑体倒塌,出土时仅面部保留较多彩色残迹。这12件陶俑头戴长冠,拥有一定的爵位。

6df940d10b2748ce9023b83324d9a7bdnoop.image_

03

馆藏珍品

— 一号铜马车 —

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立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铜马车整体用青铜铸造,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红、绿、紫、蓝等色彩艳丽丰富,生动描绘了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

a5db6ac626ab48919b4e0471a9511f2cnoop.image_

— 二号铜马车 —

秦陵二号铜马车为“安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铜马车整体用青铜铸造,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红、绿、紫、蓝等色彩艳丽丰富,生动描绘了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

186dd27e11a44f4e9c0997fa5c3cf979noop.image_

— 彩绘跪射秦俑 —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它们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f315bc5ee141456eb6e582ef5f1ecfe0noop.image_ a041264cf51c43979e44a000f7e78e83noop.image_

— 铜甬钟 —

铜甬钟,通高27.10厘米,甬长8.70厘米,直径3.95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长甬,甬中空。甬中部有弦纹一道。旋作半环形,钲间饰蟠螭纹,内壁光素,制作规范。甬钟发现与兵马俑一号坑的指挥车上发现过完整的鼓迹和铜甬钟,是将帅掌握金、鼓用来指挥作战的。铜甬钟反映了秦代军队建制和军事制度。

49bfd4849d0c40b0a9f85f9f76797dfanoop.image_

— 青铜铍 —

青铜铍,通长35.30厘米,铍身长24.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铍的形制和短剑相似,铍身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近茎处装“一”字形格。铍的作用和矛一样是长柄刺兵,但比矛长而锋利,穿刺力更强。以往出土过完整的铍,也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秦俑坑铜铍的发现纠正了过去将铍认作是短剑的错误,补充了我国兵器史研究的空白。

01dc522b4fb340f68f33b32bd5deddacnoop.image_

— 青铜戈 —

青铜戈,通长26.70厘米,援长16.40厘米,胡长12.80厘米,内长10.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戈为勾啄兵器,秦俑坑出土的青铜戈部分刻划有小篆文字,内容多数是编号,少数带有纪年和督造、制造者等铭文。

5506b845187f402fb9c283f8f68dee7anoop.image_

— 青铜戟 —

青铜器戟,戈通长26.70厘米,援长16.40厘米,胡长12.80厘米,内长10.00厘米,矛通长17.5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戟为戈、矛的组合体,兼具勾刺的作用。

8caab3d459824c1b87ee26c1ccb332e9noop.image_

— 青铜矛 —

青铜矛,通长17.50厘米,骹长5.50厘米,叶最宽3.7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三号坑。秦俑坑出土的矛,通体宽扁且直,中部起脊,直刃前聚锋,椭圆筒形骹,制作规整,刃锋锐利,表面光洁,是纯粹的刺兵,制作简单但杀伤力非常大。

c5aef81cc1084353ae54c6d25bd48de2noop.image_

— 青铜剑 —

青铜剑,剑身修长,两面起脊,四纵四锷,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锋处有一段束腰,茎截面近似椭圆扁体。身和茎一次铸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鼻形璏。

599a1846b7844d96ae606ccf68831cf4noop.image_

— 铜盾 —

青铜盾,方首,弧肩,曲腰,平底。正面有一纵脊,中部隆起,背面有握手。铜盾内外两面均为变相的夔龙纹彩绘纹样,龙体屈曲作飞腾状,故又名龙盾。

ba09c22b3341452ab6f60fdf007e6552noop.image_

— 青铜天鹅 —

青铜天鹅,通高39.50厘米,通长91.5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青铜水禽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db4bd2d93fe9472cb8f52e946068b502noop.image_

— 俑坑铺地砖 —

秦代俑坑铺地砖,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用于墁铺秦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中型、小型跳转和近似方形砖几种。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有细绳纹,质地坚硬。砖上还发现有“宫水”、“左司空”等戳印文字。

e175f2f981f54f3f8ceccc86727b397enoop.image_

— 下级军吏俑 —

下级军吏俑,通高189.00—191.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下级军吏俑头戴单版长冠。有的不穿铠甲属于轻装步兵,有的穿铠甲是重装步兵,但甲衣上没有彩绘花纹,他们一手握剑,一手执矛、戈等长兵器。

3ffa426270ca49eb809241436a231e3enoop.image_

— 中级军吏俑 —

中级军吏俑,通高189.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右手握弓,左手握剑,头戴双版长冠,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副手,有的立于士兵队列中似为领队。

556e04699ab54b4f9b850c39efb87a1bnoop.image_

— 高级军吏俑 —

高级军吏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拄长剑。目前出土的秦俑中级别最高的就是高级军吏俑。

1dd74847183046869e077edb6ce3e27fnoop.image_

— 跪射俑 —

跪射武士俑,通高128.00厘米 ,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f6cf029dcb864c0c92dc480188511cb7noop.image_

— 骑兵俑 —-

骑兵俑,头后绾扁髻,戴皮弁。上穿齐膝长襦,下呈折形裙式,外罩齐腰铠甲,无披膊。面部,手臂,铠甲组滕上残留多处红色。下穿长裤,足蹬皮靴。左手半握,似持兵器,右手牵马状。

ea1ed8daf3f247b6ada0844c8490e3b2noop.image_

— 鞍马俑 —

鞍马俑,鞍马是骑兵的坐骑,四蹄直立,劲健有力,两耳如削竹,耳前有鬃花,尾巴成辫形,马背上皆有鞍鞯,中部下凹,鞍面上雕有鞍钉,马肚下有一条肚带将鞍鞯固着于马背,带头相接处有一参扣,参扣于马肚左侧,马尾可拆卸。

a551b5619f104ce6b27ad37f37f1a452noop.image_

— 鞍马骑兵俑 —

鞍马骑兵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秦人以养马起业,秦陵区内也发现有大量的陶马和真马陪葬,可见其对马的重视与珍爱。鞍马骑兵俑塑造了秦代骑兵和战马的形象,骑兵短小精悍,战马健壮有力,说明了秦代骑兵作为新兴起的兵种,筛选的标准应该非常严格,是研究古代军事史的重要物证。

7ab420c934494d13930fae539a63b0canoop.image_

— 车士俑 —

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一般每乘车上有甲士3人,即御手、车左和车右。御手居中,车左和车右分立于御手两侧。车士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小腿上绑着护腿,头戴介帻。车左俑左手持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用则是右手持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

5eed0af0979b4aadb7d308a4a09228cenoop.image_

— 御手俑 —

御手俑,通高192.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御手俑头绾扁髻,戴单板长冠,褐色铠甲,无披膊,下穿长裤,足蹬方口履,双臂前举作执辔驾驭状。秦代战车上有甲俑三件,中间驾车是御手俑,车士俑居左右两侧。御手俑的职责是驾驭车马,保护车马进退得宜,并兼当主帅受伤可以代替其执掌指挥工具金和鼓。御手俑是秦代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了战车部队行进作战的情形。

12d9ad327ccf48e889769ac4d4fa3e7bnoop.image_

— 驷乘车 —

三号俑坑出土的驷乘车,车上有陶俑4件,分两排站立:前排为御手,后排中间为军吏,两侧为车士。军吏俑身穿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头戴双版长冠;另外3件俑均身穿铠甲,头戴单版长冠。从三号俑坑出土的驷乘车遗迹看,车上有彩绘花纹,车前驾四马,说明车的级别较高。从出土的位置看,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7dc5f9b836d741da94ac0875d0dbfbadnoop.image_

— 青铜鼎 —

青铜鼎,通高61.00厘米,口径65.50—71.00厘米,腹深34.00厘米,重212千克,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出土。是出土于百戏俑坑的一件青铜鼎,形体硕大,所以称它秦陵大鼎。此鼎造型稳重,上有繁复精美的纹饰,因与百戏俑同出于一个遗址坑,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举鼎时的一件道具,也有人认为是礼器因为秦末战乱而被掩埋。

671fe663d2f640dab1b8e21e3ffd3c55noop.image_

— 百戏俑 —

百戏俑,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一号百戏俑,残高152.00厘米,右臂有刻划文字“咸阳亲”。三号百戏俑,残高172.00厘米。四号百戏俑,残高152.00厘米。十九号百戏俑,残高181.00厘米。1999年,考古人员在秦陵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的陪葬坑内,试掘出土了陶俑11件,它们上体裸露,下体着裳。动作有直立状、双手卷衣状、一手叉腰一手高举、双腿弓箭步、半跪状等。

913c77ed52614754837e1a10d83c908anoop.image_

— 石甲胄 —

石甲胄,石铠甲通长75.00厘米,共有甲片612片,石胄通高31.50厘米,共有胄片72片,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制作这些石甲胄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其中较精细的石甲有甲片近800片,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陵修建的繁复艰巨。这些石质铠甲、胄、马甲的发现,形象说明了秦代军人防护装备的状况,弥补了文献对秦代甲胄记载的缺失,丰富了人们对秦代军事问题的认识。

bba4a12d59884c0e8e1c5b91deb05010noop.image_

— 金当卢 —

金当卢是秦始皇陵铜马车马头部饰物。正面有细线勾画出流云纹,中部有两条蟠虺纹组成蝉状纹样,纹样凸起呈浅浮雕形。当卢背面印刻“十二”,钮上有“上”铭文。

05bea9d19cae483fa8992bdbf77d80eanoop.image_

— 乐府钟 —

青铜乐府钟,通高13.30厘米,1976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西侧内外城垣间的飤官遗址。鼻形纽,有错金蟠螭纹、流云纹、错银云纹、阳线云雷纹饰于钟上。紐部刻有“乐府”二字,证明秦代已经设有乐府机构。经测试,此钟声音清脆悦耳,音调准确,钟声属于C调。乐府是皇家庆典和祭司时管理音乐的官署。

e9467df34c6046e1b0cd9db76513782anoop.image_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旅游景点

中国考古博物馆

2024-1-21 23:02:17

旅游景点

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

2024-1-23 22:29:02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旅游人lvyouren】,发送【100】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