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313f52077ecd454092fb47e69d360693noop.image_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a77c1bbd947245afbc3594b7dbf9a4e1noop.image_ c07381e30c8c457bae56df031e5c1d42noop.image_

良渚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主要作为随葬品出土于分等级墓地,总数不少于7000件,材质以透闪石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锥形器、玉璜、半圆形饰、柱形器、玉镯、玉织具、玉纺轮等,以及圆雕的鸟、龟、鱼、蝉等动物形玉器。

ab77d580f7224a73a560d0c9d40f50d3noop.image_ f9abff755f9742e182d18d7c5c100594noop.image_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美丽洲路1号,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考古学专题博物馆。

4fa78408e604408d906e705ee7d1208cnoop.image_ 01980012032b48fd9f00071ffedb0172noop.image_

01

场馆概况‍‍‍

1990年5月,良渚文化博物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1991年9月,余杭县文化局筹建良渚文化博物馆。2008年9月,更名为良渚博物院。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对外开放。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800bd42af0fc44f58b90ea627858b38dnoop.image_

良渚遗址博物馆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外形简洁,突破了具象形态的束缚,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

2b8255d1eef3496abacb35e5b65b8ed9noop.image_

场馆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四个长方体组成,宽度相同但高度不同。这些体量之间的过渡被大小不一、气氛各异的宽敞庭院所强调。其中有些院子保持了原始的回廊庭院的类型,围绕着中间的花园或水池,而主入口的院子则是硬质地面,点缀着落叶树。在构图和博物馆学方面,庭院都是关键因素。

86ad0b1793954d648598da95b84544c5noop.image_ bfb7c8c68cfd4b149af07e9fc11d3c46noop.image_

良渚博物院常有藏品数量3266件/套,有珍贵文物114件/套,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常规展览的主题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943f5fe9e4a14763ba09e1a51b74f3b6noop.image_

02‍

基本陈列

— 水乡泽国 —

第一展厅“水乡泽国”讲述了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王国的崛起与发展。

七千年前太湖的形成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五千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种植水稻、养殖栽培,稻米是最重要的粮食,家猪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制陶、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业生产更加专门化、体系化,此外还出现了一套被视为原始文字的刻画符号系统。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e6dd1ae98264237a18b781472c77e79noop.image_ fa0fe18bd75943f8b30347f0d4e8f3dbnoop.image_ 4d60d8ea2f9642ac90b3610ea8e98195noop.image_ d24a1dcab6a94d5dac06eb652609da79noop.image_ 56f9f07c017846979c761b7ac500f075noop.image_ 202c3d70528c4d5b87066832a4433a07noop.image_ 93e932621916422699fac17dbe853a0cnoop.image_

— 文明圣地 —

第二展厅“文明圣地”展示了2007年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过程。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历程,显示出良渚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具有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三重向心式结构。宫殿区的中心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土建及建筑基址,内城的王陵、作坊区、纵横水路及临水而居的江南生活模式,外城众星拱月,围合的人工营建台地上居住着村民。远郊有大型村落、祭坛墓地、环壕聚落、大规模的水稻田等。良渚古城西北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组成,是中国最早的经过科学规划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39b86ef43f7d41e0a467e9844510853fnoop.image_ 28c81b77e20d4f64b69b5314afb5163dnoop.image_ 16899a20f55948da941bf4b5545f9adcnoop.image_ 20fc76393d6a495cbb78a9614b071974noop.image_ 1fe4076c62d84c1e81b39c83ed07ac39noop.image_ fd48ebf248c74891aee6be217437f174noop.image_

— 玉魂国魄 —

第三展厅“玉魂国魄”揭示了良渚时期的用玉已形成明显的等级之分。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良渚玉琮传播四方,延绵至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f36b871931f048fd80709877189bd0f8noop.image_ 4de31b3df7ff481a9e65ce171a28a83enoop.image_ 3b912adc1ad94e2e86a3b66a39977161noop.image_ a657a672ef1148d1a3066d1021e5f4c8noop.image_ d2f453db46dc4b3794ddc2dbfe22085anoop.image_ 5c57ae53b804422e97f4211e169463banoop.image_

03

馆藏珍品

— 黑陶刻符陶罐 —

刻符黑陶罐,高26.4厘米,口径12.8厘米,因出土于河沙中,故器表面多呈锈红色,低口,平唇,口沿微移,短颈,广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烧制成后,在其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12个符号,大概讲述了良渚的先民用网用箭猎捕一只老虎的故事。在众多黑皮陶中,这件刻符黑陶罐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也是博物院的其中一件“镇馆之宝”。

49e791bf65e244978bc26c50741c746anoop.image_

— 玉琮 —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形态可以简单概括成内圆外方四个字。玉琮最初是作为身体装饰佩戴而制作的,随着良渚人刻纹工艺的发展和规范,从兽面纹发展出了的神人兽面纹。琮由良渚人首创,寄托了他们的精神与信仰,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d6038da7f004105b7d9197180a97e8fnoop.image_

— 龙首纹玉镯 —

瑶山一号墓龙首纹镯,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龙首纹玉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直径8.2厘米、高2.65厘米、孔径6.1厘米,外缘琢刻四个对称、等距离同向排列的龙首纹,利用玉镯外缘的宽面,表现龙的眼、鼻、耳的正面图像,在两侧边相应的扇贝形凸面上,则刻出上颚深邃的嘴裂,以及头部的后缘。

c4acc24b553b4991a15dbc761fbdcd1anoop.image_

— 三叉形器 —

三叉形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应属冠帽上的饰物。其外缘轮廓一般为圆弧形,上有三个分叉,三叉上一般都有钻孔,中叉的孔均为上下贯通的竖孔,两边叉上或为竖孔,或为牛鼻状隧孔。出土时中叉相对处往往有玉管相接,使用时应是贯穿于一起的。根据纹饰一般有素面、一面纹饰、双面纹饰之分;依据背面特征有平面和有凸块两类;依据钻孔可分为中叉贯孔、三叉均有直孔、两叉有系孔、两侧有穿缀孔及底部有铆孔等。

f8a05d8fac8047a2a430767c064ae378noop.image_

— 玉鸟 —

良渚文化玉鸟,长4.36厘米、两翼宽5.33厘米、厚0.93厘米,鸟形平展,尖喙短尾,两翼外张,作振翅奋飞状。鸟眼重圈,双眼之间因为两侧眼部的切磨而显得起脊。背部各向两翼作斜向切磨,另外鸟头与背部之间尚还有几道横向的切割线。背面钻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8e4af1bb69624a53898a393aea468d7cnoop.image_

— 刻鸟立高台符玉璧 —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为良渚文化玉器乃至中国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扁圆形玉瑗或玉环沿着边宽变大、孔径变小的趋势演变而来。一般呈扁圆形,孔径绝大多数不到直径的一半。多素面,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是最为盛行的良渚重器,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脚端的部位。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a01e501119174e74be500fd9964438c6noop.image_

— 玉钺 —

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石斧,最初也是生产工具,后来作为武器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出现,钺脱离了实用功能,发展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礼器。这件玉钺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应是良渚人“王权神授”的表现。

82347cee847a41cd8252494e6a362d58noop.image_

— 斜边玉璧 —

良渚斜边玉璧,厚1.2厘米、外直径23.2厘米、内外径22.3厘米、孔径4.7厘米,白色夹杂灰色斑纹。切割琢磨成扁平的近圆形,其中有管钻的圆形孔。整器最具特色的就是器身边缘都是呈现斜边,形成一面大,一面小的效果。出土时与一木漆盘镶嵌。

e2fec380c1144388afdd447eee4c8b13noop.image_

— 良渚玉龟 —

良渚玉龟,长3.2、宽2.22、厚0.55厘米,南瓜黄,偏黄褐色,沁蚀。头颈前伸,中部有一道折脊线,四爪短小,作爬行状,背上有纵向脊线。腹部平整,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af0796835a144ddaacfb65b786f92554noop.image_

— 黑陶鼎 —

良渚黑陶鼎,高14厘米、口径16.9厘米,夹砂红陶,敞口,束颈,弧腹,圜底。底部为三鱼鳍形足。整器制作规整,外表黑色发亮。

61952900efd34ae5bbf0caf41cfd15fdnoop.image_

— 嵌玉漆杯 —

此件嵌玉漆器整体为一瘦长形的带把宽流杯,口沿外壁弦纹带上镶嵌有小玉粒,鼓腹,从野外背面的杯底涂朱痕迹判断,其可能有圈足。其图案以大者玉粒为中心,主要结构有重圈、螺旋纹等,类似陶器上的鸟蛇样刻划或玉器地纹的螺旋线,其工艺极为复杂,是良渚文化的“高精尖”产品。

6bdf6aeed17b4cb7b3d06272344258f3noop.image_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良渚古城、良渚博物院、CCTV4《中国新闻》

©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2245678901@qq.com删除!联系电话:13296555055。
旅游景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2024-1-21 23:04:24

旅游景点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2024-1-23 22:30:07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旅游人lvyouren】,发送【100】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