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阳陵而建立,于1999年建成开放。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总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汉阳陵是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执政期间他崇奉“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被后世赞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黄金时代“文景之治”,并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01
场馆概况
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 帝陵陵园 —
帝陵陵园为方形,坐西向东,封土四周被81条呈放射状的陪葬坑簇拥着;陵园东阙门外的神道长达900米,与宽达110米的司马道相接,向东直通5公里之外的阳陵邑,司马道南北两侧整齐排列着王侯将相和文武百官的10000余座陪葬墓。
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鋭、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累千成万、生动异常。其丰富的随葬品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真实体现。
— 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 —
外藏坑是帝陵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共有81座。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在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藏坑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馆内由中空镀镆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在最大限度科学保护文物遗存的前提下,使游客在充满神秘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角度欣赏大量的文物遗存,领略世界一流的文物保护技术和展示方式,了解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的最新成果。
— 考古陈列馆 —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陈列手段新颖的综合展馆。馆内的“巍乎盛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基本陈列”展览主题明确,主线清晰,展出精品文物近千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 南阙门遗址保护厅 —
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观是一座仿汉式阙门建筑,既完整地保护了现存的遗址,又将汉代帝王才可享用的三出阙高台建筑雄伟高大的风貌展现给游客;同时,在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内,丰富的图片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 宗庙遗址 —
宗庙遗址(即“德阳宫”遗址)是阳陵陵园中极为重要的建筑遗迹,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平面为“回”字形双回廊结构,形制规整,规模宏大,可与当年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媲美,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庙建筑遗址。在保护和展示手法上,采用了将遗址局部复原水平上移、大面积进行绿化的方式,使游客既能领略到西汉宗庙建筑的恢宏气势,又可使这一珍贵遗址得到有效的保护。
02
基本陈列
— 巍乎盛景 —
第一章“静默帝王 盛景创开”介绍“文景之治”背景下的汉景帝治国理念、历史贡献以及阳陵的规划营建。
第二章“微缩帝国 盛景重现”采用近三十年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精美出土文物,重点讲述汉阳陵陵园历史格局及其文化内涵,全面展现汉代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及精神生活。
第三章“巍峨帝陵 盛景永存”以图文形式呈现汉阳陵大遗址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新方法,传递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
03
馆藏珍品
— 车骑将军印 —
车骑将军印,帝陵南区从葬坑出土,是汉阳陵目前出土的唯一的一枚金印。龟钮,方形,钮的龟形,有头无尾,无四肢,龟头前伸,背部微隆,龟甲清楚,龟腹部有一圆形钮孔。左起竖读为反字“车骑将军”,只是一件缩小三分之一的陪葬品,字体笔画起笔和收笔都有刻挤的凸点,没有经过打磨。字体相对比较潦草,不如实用官印字体规整。极有可能是采用錾凿的方法。
— 舞蹈俑 —
舞蹈俑,高55厘米,发式前额中分,长发后拢于项背处挽成垂髻,髻下分出一缕青丝下垂。伎乐俑面容清秀,内穿交领长袖舞衣,外罩右衽广袖长裙,右臂扬起似甩袖于肩,左臂微垂似长袖舒展,使一段美妙的舞蹈凝固在一个瞬间。伎乐俑造型传神,刻画细腻,反映了汉代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艺。
— 塑衣式彩绘跽坐侍女俑 —
塑衣式彩绘跽坐侍女俑,高41厘米,身着紫色交领右衽曲裙深衣,从领口来看其里外共穿三层衣袍。袖口、领口、衣襟处皆绘有黄色、红色、黑色锦缘。发式前额中分,长发后拢于项背处挽成垂髻,髻下分出一缕青丝下垂。跽坐侍女俑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手向前平伸,可能原持有物品,似在侍候主人宴饮或观赏歌舞。
— 塑衣式彩绘直立侍女俑 —
塑衣式彩绘直立侍女俑,高约51厘米,身着乳白色交领右衽曲裙深衣,从领口来看其里外共穿三层衣袍。袖口、领口、衣襟处皆绘有红色、棕色、蓝色锦缘。侍女俑发式前额中分,长发后拢于项背处挽成垂髻,髻下分出一缕青丝下垂,正是汉代初年流行的堕马髻。女立俑面如皎月、柳叶细眉,秋水明眸,樱桃小口,面目丰润,身材匀称,当是墓主人贴身侍女形象。
— 塑衣式彩绘文吏俑 —
塑衣式彩绘文吏俑,高63厘米。身着黄色右衽交领曲裙深衣,从领口来看其里外共穿三层衣袍。衣领、袖口、衣襟等处皆有红色锦缘。足登船形履,履端高翘。陶俑双手拱于袖中,身体直立并稍稍前倾。从其头顶有残损痕迹和两颊有丝带垂至颌下等情况看,此俑原应头戴冠,因出土时已残损,冠的样式无从得窥。陶俑的发式为额际中分,拢至脑后上折,挽于冠下再梳成髻。该俑天庭饱满,面庞圆润,眉目清秀,胡须外撇,双唇紧闭,是恪尽职守、恭谨唯命的文吏形象。
— 塑衣式跽坐拱手俑 —
塑衣式跽坐拱手俑,高41厘米,发式前额中分,长发后拢于项背挽成垂髻,髻下分出一缕青丝下垂。身穿白色右衽交领曲裙深衣,衣领、袖口、衣襟等处皆有红、黄两色锦缘。跽坐拱手俑席地跽坐,上身微倾,双手拱于袖中,并以袖微微遮面。其面庞丰润,眉目清秀,鼻梁小巧,温柔俊美,娇羞矜持,举手投足间尽显中国古代女性之古典美。
— 着衣式女骑兵俑 —
着衣式女骑兵俑,身高约53厘米,裸体,双腿分开作骑马状。女骑兵俑通体施有橙红色彩绘,头发、眉毛、瞳仁均呈黑色。头发中分,自脑后挽结成髻。据考古迹象表明,女骑兵俑原本安装有可以活动的木质手臂,身穿丝质或麻质的战袍和皮质或革质铠甲,由于深埋地下,年代久远,致使衣物腐朽、木臂成灰,出土时以裸体缺臂的状态面世。女骑兵俑眉脊如山,颧骨突出,神情冷峻,目光果敢,显得英姿飒爽又十分剽悍。汉代工匠以健劲的线条表现出了女骑兵勇敢无畏的气概。
— 铠甲武士俑 —
铠甲武士俑,平均身高约62厘米,裸体,颈项下至双膝之上附着泥土,泥土表面留有清晰的甲片痕迹。陶俑通体施有橙红色彩绘,头发、眉毛、瞳仁均呈黑色。头发由额际中分经两颞,至脑后合拢上折,于头顶绾髻,横笄。笄已朽。据考古迹象表明,铠甲武士俑原本安装有可以活动的木质手臂,身穿丝质或麻质的战袍,战袍之外再穿皮质或革质铠甲,由于深埋地下,年代久远,致使衣物腐朽、木臂成灰,但部分甲片痕迹在陶俑身上保存了下来。铠甲武士俑面庞丰盈,目视前方,神态安详,表现出安神愉悦,刚强自信的时代风貌。
— 彩绘陶马 —
彩绘陶马,高70厘米,身长约80厘米。四肢强劲,膘肥体壮。陶马面部刻画得简洁生动,耳如竹削,双眼突出,嘴巴微张,鼻翼翕动,下颚开裂,虽伫立于静态,却有奔腾欲驰之势。汉代工匠以娴熟的技法把马的忠勇无畏、神骏机智的本能刻画得淋漓尽致。
— “长宜子孙”规矩纹镜 —
“长宜子孙”规矩纹镜,直径21.2厘米,背面有一层均匀的绿锈,整体布局清晰,纹饰细腻华丽。半球形钮,圆座,双线圆弧纹之间有9个带座小乳钉,夹以花蕾纹,圆弧纹上也短线点缀。外有双线纹方框,四内角有铭文“长宜子孙”,以花蕾纹填白装饰。方框外的主文区以八个双线圆弧纹乳钉,四组对称的 “L”“T”“V”规矩纹,有成对的四神图案和云纹做装饰,向外一周短斜线纹带,宽缘,缘由内自外环饰有一周窄锯齿纹一周龙凤纹。
— 四乳螭纹铜镜 —
四乳螭纹铜镜,直径9.7厘米,镜背有红绿铜锈。镜为三弦钮,圆钮座,向外一周凸弦带,主区以四个乳丁纹与四组蟠螭纹环绕,将镜面分成四部分,地纹为涡纹,宽素缘,缘边上卷。地纹的存在保留有战国的特点,与图二十七的铸造年代同为战国末年或西汉初年,是陪葬墓中重要的断代文物。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文物陕西等